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初步认识

0
2022-01-07 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作者:陈士能
2021年12月31日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这百年来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彰显了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自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的理论精神。
    一、树立理论勇气不断破旧立新
    我们党不仅敢于破坏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新世界,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破旧立新的伟大斗争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辉煌成就。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这过程中,我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不断突破历史上各种“左”和“右”的错误思潮影响,在思想领域斗争中不断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右倾机会主义、“左”倾教条主义的批判,到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思考,到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大讨论,再到对市场姓“社”姓“资”的讨论,在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都伴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再认识和再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破旧立新中不断开辟的,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理论勇气。
    二、坚定理论品格,不断守正创新
    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以贯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一以贯之,坚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一以贯之。所谓创新,就是随着时代发展,实践创新和历史任务的演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再之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中国,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实践,这一思想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历史课题,在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基础上形成的,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体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善于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
    三、运用理论智慧,不断返本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返本开新的理论源泉和民族智慧。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并非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苏联东欧等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的再版,也不是欧美国家进行工业革命现代化的翻版,更不是简单延续我们传统文化的母版,而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断从中国五千年文明所积淀的文化智慧中汲取营养,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的发展规律的哲学智慧自觉融入党的理论创新中,从而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秉持返本创新的理论智慧,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推动下,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