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强国 设计先行——写在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前夕

0
2023-02-24 来源:中国轻工

    技强轻工,能动未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将于2023年2月25日在广州开幕。这是一场工业设计领域技能人才切磋技艺的年度盛会,这是一个推动轻工人才队伍建设及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平台,这是一扇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先进工艺技术的重要窗口,行业瞩目,万众期待。

 

    截至目前,大赛选拔、评审、推荐工作已全部完成,六个比赛项目的设施设备、场地布置设计等准备工作已近尾声,决赛倒计时的号角正式吹响。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的代表队和轻工行业代表队的600余名技能健儿将陆续齐聚广州,拼设计创新实力、赛专业操作实践技能、展技能人才英姿风范。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等决赛承办单位和有关组织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努力奉献一届“理念新、水平高、内容丰富、广泛参与、服务产业”的轻工国赛。

 

    工业设计的创新发展,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工业设计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一类大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自办赛之初,就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深入对接工业设计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向,采取“设计+制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大赛“重设计轻应用”“重方案轻制造”“重外形轻结构”的桎梏,让选手设计的产品焕发生命力,既凸显概念设计,又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时代需求是技能事业发展的“风向标”。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精准把脉行业发展动向,精心酝酿大赛赛项设置,确保了每届大赛都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脉搏,每届大赛的竞赛项目都因时而变、顺势而动。与上一届大赛相比,本届大赛领域更加广泛、赛项更加丰富、内容更加新颖。本届大赛共设玩具设计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包装设计师(“设计+工程”)、灯具设计师(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师(漆器设计与制作)、室内装饰设计师(室内陈设与空间设计)、宝石琢磨工(宝石琢型设计与加工)六大赛项,每个赛项又分设职工组和学生组。通过“设计+制作”的赛程设置,展示了工业设计共性技术在玩具设计、包装设计、灯具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和宝石琢型设计中的应用,标记了工业产业发展的时代注脚,顺应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召唤,呼应了轻工业转型升级需求。

 

    大赛激荡起崇尚技能的时代风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是大赛筹办中的有益尝试,有利于国赛品牌价值和企业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各方参与热情高涨,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支持大赛举办,全国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校都集聚于此。通过大赛筹办,轻工各行各业的代表企业凝聚起来,不仅促进了行业上下游、跨行业的交流互动,也激发了企业创新动能和挖掘培养青年技能人才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技能的时代新风尚。

 

    2022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2.3万个,在轻工3500万名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已经超过10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300万人。近年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积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将人才培育作为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八大手段之一,全面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评价、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标准制定等各项工作,推动建设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在人社部指导下,在财贸轻纺烟草工会的支持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有关行业协会成功举办了首届国家一类大赛,累计举办国家二类大赛93届次,覆盖轻工19个行业、61个工种,参训参选参赛人员超过50万人,预赛选手超过16万人,决赛选手近2万人。产生全国技术能手440名、轻工技术能手1771名。28名选手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共有196人获得轻工职业能力评价证书。

 

    技能改变世界,技能成就精彩人生。旌旗迎风飘扬,国赛选手已就位,预祝技能健儿赛出佳绩,预祝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春色满园关不住,技能大赛看广州。让我们相聚美丽的广州,一起点亮技能之光!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