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3-09-03 来源:人民日报

——读《李鹏论产业经济》
石建国
 


  近日,《李鹏论产业经济》(上、下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收录了李鹏同志自1981年7月至2010年8月这段时期有关产业经济的重要讲话、报告、文章及谈话等共178篇。这是继《李鹏论宏观经济》出版以来李鹏同志的又一部力作。

  李鹏同志的这部著作,通篇围绕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实际,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论述了我国工业化迅速推进阶段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该书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从国情出发,探索我国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先行产业要先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此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煤、电、油、运等先行产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是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后,能源紧张、交通落后这两个问题尤为突出。李鹏同志曾任电力部门负责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又分管能源、交通、重点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参与了许多重大项目的决策与贯彻实施。尽管他以后的职务不断变化,但他一直十分关注我国产业经济特别是能源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的四化建设,能源交通是关键。本书开卷篇《关于电力工业规划问题》就鲜明地提出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问题。1983年9月,李鹏同志提出:“电力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济要振兴,电力必须先行”。他认为:“电力是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而且是重中之重。如果能源搞不上去,特别是电力搞不上去,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 1985年2月,李鹏同志在《加快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的讲话中谈到他向小平同志汇报,“小平同志也讲,他最不放心的是电,听有人讲,电搞上去了,翻三番也没问题。”

  那么,该如何破解电力发展的瓶颈呢?李鹏同志认为,“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根本途径,要靠增加新的生产能力”,“电力工业总的开发方针是:一是尽可能多开发水电;二是大力发展火电,重点建设矿区火电站;三是适当发展核电;四是大力发展电网;五是发电能源多样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水电、小火电、风力发电和其他能源,以解决大电网以外的农村和小城镇的用电需要”。 2005年5月,他在《电力要先行·李鹏电力日记》一书所作的前言中写道:“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应该适度超前、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不仅是电力工业,解决整个能源工业紧张的办法,无外乎两个:一是增加生产供给,二是节约。李鹏同志认为:“要一手抓开发,一手抓节约,开发与节约并重。这要作为能源工业的方针和国民经济的指导思想,长期贯彻下去,不能把节约停留在口头上”,“从战略上讲,保持能源工业的稳定发展,要求不能太高,要开发与节约并重”。

  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交通同样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86年9月,李鹏同志指出:“在四化建设中,国家要以更多的投入来发展交通、通信事业。”他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方针是“在继续发展铁路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公路;要利用中国内河航运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发展水运;还要发展航空事业。另一个发展方针,就是各种运输方式不能单独强调各自成网,而应该建立统一的全国交通运输网。”到了20世纪末,李鹏同志发展交通产业的思想又有进一步的完善。他指出:“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应该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充分发挥水运包括内河、沿海和远洋航运的作用,积极发展航空运输,适当发展管道运输,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李鹏同志认为,“我们国家到本世纪末,能源交通是发展的重点。”这个判断是符合我国经济历史发展实际的。

  二、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李鹏同志充分肯定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1985年1月,他指出:“电子和信息是一个新兴产业,代表了新一代的技术和新一代的生产力,它的发展和振兴必将对加快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振兴我国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1986年1月,他进一步强调:“我们正面临着世界性技术革命。这种革命的内容尽管很广泛,但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中国要发展四个现代化,必须重视电子工业。”

  如何抓住和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使落后的中国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李鹏同志提出:“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含义上讲。一个是电子工业本身或者说是信息产业本身,我们可以利用现在世界上已经达到的水平,跳越某些发展阶段。人家已经走过的路,我们不一定每个阶段都像人家那样做。也就是说,可以利用世界上技术发展的成果,使我们电子行业发展得更快一些,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我们可以利用电子这个新技术来武装传统工业,用电子这个新兴的产业来武装传统工业,改造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大的社会效益。”

  对于电子信息这样的新兴产业,如何使其尽快地发展起来,也是李鹏同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1985年10月,他强调指出,对于电子工业,“要给一点扶植政策,否则发展不起来。我们要尽量地少花钱,多办事,少重复。”

  三、产业基本建设要搞好规划与设计

  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搞基本建设。在我国的基本建设领域,就整个计划经济时期而言,规划与设计落实得并不是很好。不论是总体布局还是某一具体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很多时候都未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充分论证,就仓促上马,实行“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政策。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改革开放头几年,在国民经济调整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生活、对住宅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那几年城乡建设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30年的总和。但问题也不少。作为分管重点建设的国务院领导,1984年1月,李鹏同志强调:“我们的城市还缺少总体规划的指导,城市的市政公用设施跟不上发展需要,主体建筑和配套的建设不够协调,很多地方环境恶化、污染严重,许多城市缺电、缺气、缺水,严重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的生活。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城市缺水严重,其严重程度比缺电更为突出。”

  城市的规划不可轻视,工程的设计也非常重要。1985年1月,李鹏同志在全国设计工作和表彰优秀设计会议上指出:“我们所说的效益,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一个工程项目能不能取得这三个效益,决定因素是设计”,“如果设计出了毛病,特别是出了大毛病,很难在施工的过程中加以改变,因为施工是按照设计的蓝图来进行的。如果设计本身的效益就是不好的,投产以后,也很难得到好的效益。如果要改变设计,那就要大动干戈,花很大的代价,已经施工的工程就得返工,要增加投资,延误工期”。

  “八五”后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每年就有一万多亿元的基本建设在建工程。为了保证这些工程的质量,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1994年11月,李鹏同志强调:“工程建设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勘察、设计,勘察设计是先行。一个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好坏,甚至决定了工程投产以后的经济效益以及它的各个方面。如果设计不好,要在施工中再来解决,那是很困难的;如果把一个不好的建设项目留给生产单位,再进行技术改造,那也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勘察设计是工程的先行,这是千真万确的。”

  四、产业发展要激发企业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激发企业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李鹏同志通过多重角度,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

  首先,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讲,要改变吃“大锅饭”的现象,引入竞争机制。他主张在基建等领域,实行项目包干经济责任制。1984年12月,李鹏同志提出打破“大锅饭”的三条措施:“基建的投资实行有偿贷款制;基建工程要实行招标制,由分配任务改成招标,看哪一个单位的投资省、质量好、速度快、造价低,就选哪一个单位来承包;还有一条就是实行各级的经济责任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其次,就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讲,就是要简政放权。1984年12月,他指出:“要把电搞上去,根本出路也是改革,就是要简政放权,要使得电业系统基层各发电厂、供电局以及基本建设、设计、科研和修造企业等单位都有更大的活力,电业职工都有更高的积极性。”

  第三,国家要有相应的政策安排。由于我国经济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产业发展。比如关于办电的问题,李鹏同志指出:“要大中小一起上,中央和地方、内资和外资一起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电力部门要实行让利政策,把更多的好处给地方、企业的自备电厂,乡镇企业和个人办的电厂,以这种优惠的扶持政策调动他们办电的积极性。”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煤炭工业。李鹏同志认为, “‘八五’时期,煤炭供应有了这样大的改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采取了中央和地方并举、大中小并举的方针,乡镇煤矿有了迅速发展”,“‘九五’时期和下世纪头10年,发展煤炭工业还要继续坚持中央和地方并举、大中小并举的方针”。

  五、企业集团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企业来实现。企业采取何种组织形式,不仅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产业的发展都至为重要。企业集团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李鹏同志结合我国的化工、电子、汽车等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论述了组建企业集团的必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讲到化工行业时,李鹏同志指出:“现在来看,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就中国石化总公司来讲,是成功的。大公司有雄厚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力量,可以统筹兼顾,统一安排。不能说所有的行业都要走这条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骨干行业,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和通信,包括一些大的机械企业,都要逐步走上这条道路。”他认为:“从总体上看,组建企业集团有许多优越性,它有利于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时还可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更好地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减少重复建设。组建一批有相当实力的企业集团还可增强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组建集团要“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根据经济规律进行组织,切忌一哄而起。要搞一个就巩固一个,不要形成一股风”。

  对于电子等新兴产业,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是若干个大型的企业集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都是这样。过去我们没有走日本、韩国那样政府扶持少数大型企业集团的道路。我们虽然有不少大企业,但规模和经济实力都没有大到那样的程度。‘九五’时期要通过政策引导,包括使用一定的行政手段,促进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

  在汽车行业方面,产业发展可谓喜忧参半。我国汽车企业不少,但搞了许多“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专业化程度低,形不成批量生产,因而质量差,经济效益低。对此,李鹏指出:“世界的工业都是走联合的道路,恐怕将来中国也要走联合的道路,不是一个汽车公司,而是形成若干个大的汽车集团,走联合、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道路,形成几种拳头产品,然后在市场上发展。这种联合我认为应该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

  六、产业发展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搞好外资利用和技术引进

  一国的现代产业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由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建设资金紧张,技术水平同国外差距较大。如何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加速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是李鹏同志十分关注的问题。

  利用外资是有成本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1989年1月23日,李鹏同志在听取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指出:“至于利用外资,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过去是,将来也是在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这些基础设施上。”

  从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技术引进可以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1995年5月,李鹏同志在听取 “九五”计划汇报时指出:“技术上闭关自守,完全靠自己开发不行。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够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引进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这是一条成本低又节省时间的路子。” 就此他认为:“引进先进技术是一条捷径,都从头开始研究,太慢。”

  从现实发展来看,也需要引进技术。1995年5月,李鹏同志指出:“现在我们许多商品的档次和质量,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即使是在军事领域,他认为,“国产化也不是说必须全部百分之百的国产。”“过去,在一些军事工业上要求百分之百国产化,是出于打仗的需要。现在同样考虑从外国引进军事技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把我们的制造工业搞上去。”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可以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但是李鹏同志提醒大家,我国引进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引进而引进,而是为了最后达到国产化。1985年10月,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是要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国产化是我们的目的。”他还郑重指出:“前几年我们引进了一些设备,同时也引进了技术,这对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是起了作用的。但我国的设备需要量很大,外汇又有限,我们的方针是自力更生,搞四个现代化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国产化是我们的基本方针。”

  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1987年9月,李鹏同志在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水平太高了,并不适用,有的技术国外还没过关,拿到中国来试验。所以,重大装备选型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选用什么样的技术,要考虑国产化,不要脱离中国实际,否则会长期依赖外国。” 他强调在技术、管理方面学习外国的经验,要做到“引进、消化、开发、创新”八个字。他在严厉批评一些单位和现象时说:“现在有的单位建设一个项目的时候,凡是能和外国先进技术挂上点钩的,就要出国考察,就要引进技术。于是花很多钱,用很多时间去考察、谈判、签约,而引进的技术也不一定适用。总的来看,我们一定要引进先进技术,这是毫无问题的,但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要引进技术,也不是一定要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应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他叮嘱大家,引进的时候要做好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

  七、开展国际合作也是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除了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以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我们加快某些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方面,石油开发表现得最为突出。1984年7月17日,李鹏同志在会见法国道达尔公司董事长里利亚克时谈话指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外商来中国举办企业,这条政策要长期执行下去。中外合作开发海洋石油资源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1993年2月17日,李鹏同志在会见15国驻华使节和30家外国石油公司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经过14年的改革开放,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都有很大改善,保护外国投资者权益已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我们欢迎各国石油界来华开展合作。” 1998年1月,李鹏同志在会见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指出:“利用国外资源应成为今后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要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拓宽视野,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电力方面的国际合作也很成功。1994年5月29日,李鹏同志在会见世界银行和以联合融资方式向我国扬州电厂贷款的17家银行代表时指出:“在过去14年中,中国与世界银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不仅从世界银行获得了贷款,也学到了管理经验。中国希望与世界银行和其他外国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在电力和其他基础产业建设方面的合作。”1996年8月22日,李鹏同志在会见德国西门子公司和美国福斯特惠勒能源公司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中国对电力的需求很大,中外在电力方面开展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合作的领域也不断地拓展,航天工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996年10月,李鹏同志在会见参加第四十七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暨第四届空间机构论坛的各国航天局负责人时讲话指出:“航天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许多方面单靠一个国家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开展国际合作十分必要。中国政府和航天工业界愿意同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八、安全生产是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安全生产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头等大事。在交通、煤炭、核电等行业,李鹏同志都阐发了“安全第一”的重要思想。

  对于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李鹏同志强调“要标本兼治”。1988年1月,他在听取铁道、交通、民航三个部门工作会议汇报时指出:“交通运输的安全是关系到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所有的交通运输部门都必须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各级政府、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必须高度重视”。

  要做到“安全第一”,李鹏同志认为:“首先,要在运输全行业中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广大职工进行反复的、长期的安全教育。要把‘安全第一’作为我们的一种职业道德,作为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抓。其次,要严格贯彻各项规章制度,教育职工遵守纪律,许多事故都是由于违反规章制度造成的。另外,还要加强对运输设备的维修,使各种运输设备都能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李鹏同志十分重视煤矿安全生产。他提出,实现安全生产“一要靠素质,提高煤矿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使他们受到比较严格的训练,懂得应该怎么样搞好安全。二要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我们绝大多数的事故是由于直接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三要靠先进的手段。我把它摆在第三位,并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说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还有限。搞这些安全措施花钱是很多的。将来我们经济好了,钱多了,就要不断地增加这些安全生产的手段。”

  我国核电事业从起步到发展,处处浸透着李鹏同志为之付出的努力。早在1986年5月,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开建之初,他就明确指出:“核电工程建设要自始至终贯彻‘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应当采取极端认真的态度和更有力的措施,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并提出了具体确保核电站安全的五项措施:设立核安全局,监督核电站的设计和施工;选用技术成熟、运行多年的安全标准;在核电站施工中要建立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运行队伍;学习世界上一切核电站建设和运行的先进经验。

  九、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才

  产业能否又好又快地发展,除了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外,人才也是关键因素。李鹏同志提出:人才问题,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某些企业能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果,主要是取决于人才。

  在谈到电力等先行产业的发展时,李鹏同志都强调了人才的重要作用。1984年12月,他指出:“无论是搞好水利事业,还是搞好电力事业,关键在于人才。应该说我们电力战线是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电业职工队伍知识结构比较好,人才比较多,水利战线也是这样。现在关键是如何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2005年,李鹏同志在《电力要先行·李鹏电力日记》一书所作的前言中写道:“电力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要重视各类电力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和建设人才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新一代有理想、有技能、有敬业和奉献精神的电力工作者,使我们电力事业开拓进取、后继有人。”

  传统行业的提升与改造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新兴行业更是如此。1985年1月14日,他指出:“电子产业能否振兴,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现有的大专院校、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中培养选拔,另一方面是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注重在职人员的培训”。

  面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李鹏同志前瞻性地指出:“一定要把培养第三产业的人才放到重要地位,现在第三产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才不足,特别是金融、信息、法律、会计、审计和咨询等新兴行业,人才更是缺乏。必须有计划地加快这些方面人才培训的步伐,努力提高人才的素质。”

  《李鹏论产业经济》一书,反映了不同时期李鹏同志对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许多重要思考,也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及其实施过程,再现了从国情出发探索产业发展之路的伟大征程。我们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我国产业经济的历史演进和巨大成就,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