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力谋室内空气健康七大要素 为楼栋健康保驾护航

0
2022-06-27 来源:中国西南新闻网

 夏天来临,又到了空调病肆虐的时候。所谓的空调病,是指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呆在空调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由于空间是密封的,空气不循环,导致很多细菌进入体内。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空气调节综合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调病,在学术上被称为SBS (Sick Building Syndrome),也称作“病态建筑综合症”或“建筑物综合症”,指的是在建筑的封闭空间里产生的头昏、恶心、疲劳、鼻窦堵塞、目赤喉燥、胸闷气等不适症状。

其实,中央空气调节机组(AHU)就可用于同时解决可持续性和室内空气质量(IAQ)问题。搏力谋总结了健康的室内空气的七大基本要素,以优化暖通空调系统和室内空气质量(IAQ)的监控,使得暖通空调设备如何在不影响能效的情况下同时改善建筑内室内空气质量(IAQ)。

 

1. 持续可靠地测量,显示及监控室内空气质量

理想的情况是,通过传感器测量空气湿度、CO2含量或VOC浓度来监测空气质量。这是因为只有在能够测量这些变量的条件下,才能控制它们。而这些数值的测量和显示都应代表室内空气质量测量的最低标准。必须使用适当的传感器测量这些变量,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进行通风、净化空气或加湿。

2. 精确控制区域内送风量及受污染空气的排出

中央通风装置通常向建筑物内的几个区域输送空气。重要的是,每一个房间都能获得所需要的新鲜空气量。如果一个房间里的人数增加了,人们便期望空气的供应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与此同时,污浊的空气也必须从室内排出。为确保这一点,各区域和房间必须单独地供以可变风量(VAV)。例如,若室内传感器检测到C2含量过高,VAV装置就会打开,室内顷刻便注入更多的新鲜空气。

3. 精心设计的空气稀释和气流模式

确保进入室内的空气在流经房间以后再次排出尤为重要。理想情况下,新鲜空气自下而上未经稀释地流过人体,然后直接从房内排出。必须确保室内空气不会在房间内多次"盘旋",或困在房间的某些区域中。现代气流模拟能够促进对室内典型的空气流型展开详细地研究。出风口的正确设计、定位和朝向有助于防止重大的空气卫生方面的失误。

4. 积极调整围护结构和室内空间的气压

不良气流从外部(如从繁忙的道路)或其他房间(如从食堂)进入一个区域,也会对其室内的空气卫生产生负面影响。这种状况通常发生在气压比不平衡的情况下。特别是关于Covid-19气溶胶在建筑物中的传播扩散,人们对不同房间之间的 "交叉污染 "进行了大量讨论。在房间的送风和排风系统中使用VAV控制器,以及在各区间内使用压差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阻碍这种不良气流的侵入。

5. 正确调节温湿度

在中央通风系统中,可以通过空气调节机组中的加热或冷却盘管将送风相对精确地调节到所需的温度。优质的盘管控制组件,如搏力谋能量阀®,可确保这样的操作不仅达到高精度,还能实现节能效益。

除了温度, 湿度对健康的室内空气质量也至关重要。如果室内的气溶胶或病毒遇到干燥的黏膜,感染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研究也表明了,病毒在干燥的表面存活的时间要比在较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更长。因此,对室内空气进行适当地加湿(相对湿度40-60%)也是确保室内空气安全的关键因素。

 

6. 有效过滤

为了防止污染物通过送风管道进入室内空间,必须在空气处理装置中集成过滤器。在一部分排风混回送风系统中时,必须使用合适的过滤器,以防止传播性微生物的污染(例如,HEPA过滤器H13符合EN1822:2009)。为了确保对这些过滤器的监测有效,可以使用压力传感器和动态的空气流量测量。如果过滤器的污染增加,过滤器上的压降也会增加。通过同时测量经过过滤器的容积流量,可以比较准确地说明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更换过滤器。

7. 适当的室外空气输送量

如今,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型非住宅建筑没有自动的、机械化的新风供应系统。在将空气机械地引入建筑物之前,要测量室外空气的变量。当交通和工业污染水平较低时,自动系统可提供更多的室外新风,而当污染水平上升时,自动系统则恢复到所要求的最低通风率。

搏力谋通过实现这7大要素,可以有效实现室内空气的监控,制定有效的方案解决“空调病”。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