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学术,只做有文化的玉雕——记中国玉雕大师蒋宏利

分享到: 更多
2017-05-24 来源:z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蒋宏利,中国玉雕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技术能手,学院派玉雕艺术的领军人物。其名“宏利”,“宏兹九德”之“宏”;“利益众生”之“利”。玉有九德,其温润品质能利益众生,可见蒋大师与和田玉的结缘,似乎冥冥中是有天定的。
蒋宏利出生于曲艺之乡——天津,天津作为京都门户水陆要冲,九河下梢和五方杂处的地理人文环境,形成了天津人所特有的市民文化,而其中最具特征的就属是曲艺了。蒋大师从小受京津文化的熏陶,喜欢相声曲艺,热爱年画泥人,很小就进入少年宫学习素描,可能是艺术有一种魔力,从此他再未改弦更张;中学毕业,考入美院,接受系统的玉雕专业知识学习和文化;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天津市特种工艺品厂从事玉雕工作。
蒋宏利大师记得自己学徒时雕的第一件作品是《马踏飞燕》,因为不小心用工具切断了马的一条后腿,导致整块玉料报废。当时蒋宏利还处于实习期,练手用的玉材并不算好,但这段初学乍练就“马失后蹄”的经历令其毕生难忘。他从那天起就意识到:玉雕这个行当,翡翠、白玉等昂贵材质天天在手上过,马虎不得。

 

在工艺品厂工作期间,因为有美术的专业理论基础,玉雕上往往能触类旁通,加上悟性高,勤勉刻苦,很快掌握了津派玉雕的浑厚、大气风格,创作渐趋成熟,成为津派玉雕行业同辈中的佼佼者,这时候的蒋宏利还很年轻,对艺术的追求才刚刚开始。
当时北方的玉雕行业并不景气,而上海的市场氛围更加宽松。以精、巧,海纳和创新见长的“海派玉雕”走在全国玉雕行业的前列。为了追求玉雕艺术的精益求精、突破发展,上世纪90年代,蒋宏利南下上海,拜海派玉雕名家张焕庆为师,并创办蒋宏利玉雕工作室,开始玉雕艺术的进一步突破发展。

 

玉雕界泰斗马进贵大师,也是蒋宏利的老师,曾对其评价说:“蒋宏利自幼学习绘画,有很深厚的艺术底蕴。老一辈的玉雕艺人大都是依靠师傅带学,是传统的工匠做法。蒋宏利对传统文化的修养也很深,作品中注入了现代的文化气息,在玉雕艺术创作中摆脱了俗气。蒋宏利一直潜心玉雕艺术的创作,不盲目附庸社会、附庸市场,这点在年青一代的玉雕艺人中是难能可贵的。”

 

院校的专业艺术理论基础,津派玉雕和海派玉雕的相互融会,对传统文化的孜孜以求,以及玉雕艺术上的持之以恒,或许还有一定的天分,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蒋大师艺术风格的形成。作品形态比例精准、文化氛围浓郁、气韵生动,有学院派的美感。所以玉雕艺术评论家陆华先生直接给他的玉雕艺术定名“学术玉雕”,享誉业内。

 

蒋大师坚持,玉雕不论好料,差料,艺术的态度不能丢,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丢。所以“学术玉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也体现了蒋大师对文化坚持,对艺术的执着。蒋大师告诉我们,其实玉雕行业有个现象,不管是买家还是工作室,更多的人看中玉料,却不注重雕工,所谓 “买椟还珠”,大抵如此。只能说和田玉本身魅力巨大,如果是一个饱满的红皮原籽,那便要爱不释手,如果玉质温润油糯,那简直是欣喜若狂了,这时雕工的上的差强人意,也都可以原谅了。但是,没有艺术美的设计,没有神韵的雕工,难道不是一种暴殄天物吗?

 

所谓“玉雕容易,出神韵难” ,一个资质不错的孩子,大概三五年就能学会并独立雕刻制作,也能雕观音、也能雕弥勒,但是开脸、比例;造型构图,这些需要艺术理论支撑的地方往往很难把握;而至于想要塑造出观音慈悲、悲悯的神态,弥勒佛的憨态、富态,童子的乖巧可人,则必然要依托长久的积淀和阅历,不然“大师”之类的称谓,从此也就可以免了。
我们期待蒋大师带来越来越多的好作品,以飨每一颗不仅珍惜美玉、更珍惜艺术的心。

 

                                              福壽双全

                                                红运当头
 
 
                                                          
                                                                                   花样年华套牌
 
                                                 
                                                               千里顺风
 
                                                           
                                                          父母天下心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