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和越窑秘色瓷的传承与发展

分享到: 更多
2017-08-04 来源: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瓷韵绕九州,一剑传千古”,龙泉青瓷与龙泉宝剑作为龙泉的标志而闻名于天下。宝剑至刚,青瓷至柔,刚柔并济,相得益彰。龙泉青瓷更以其清新雅致、或登堂、可入室等独特优势,受众人青睐,成一时之风尚。

    龙泉位于浙江西南部,是浙江历史文化名城,是青瓷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在尔后的1700多年的历史长流中,集端庄、典雅、青淳、古朴之色于一身,凭其端庄浑朴的造型、明快流畅的线条、纯洁而斑斓的色泽与细腻的瓷质,方得以在千百年来一脉相承,沿江下海,驶向世界。

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始于东汉晚期,盛于六朝、唐五代和北宋前期,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秘色瓷则是指古代越窑青瓷中的杰出品种,是进贡朝廷的珍品。古文记载得知,“秘色”一词中,“秘”即为“机密”、“保密”,“色”即“釉料配方”,顾名思义,“秘色瓷”则是指“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民间尚有流传“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在越窑青瓷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秘色瓷可谓是人中龙凤,最为有名,是越窑青瓷当中最高水准的标志,是我国陶瓷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独特风格的优质瓷种。

在坯体上施以青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制,温润如玉,道法自然,这就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之一即青瓷。青瓷窑系可分为唐越窑、官窑、哥窑、龙泉窑、耀州窑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龙泉窑了。“丛台澄泥邺宫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春波亭不泻,以古为之出其下。”龙泉青瓷从早期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泽,兼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于一体,尽显层翠欲染、浓艳浅淡相宜,无青不为尚。其中,釉色是青瓷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釉色之中融合了山水之本色、大自然之灵魂以及工匠们对于大自然独到的感悟见解,远山晚翠,碧水通灵,蓝天白云相称,嫩草初春浅唱,一切沾染着大自然之本色——青绿,都赋予给了龙泉青瓷。历朝历代的作品中既涵盖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融合了青瓷艺人们高超的智慧及对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其制作与技能性主要表现在原料配制、成型装饰、高温烧成等方面。具体包括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成等十几道工序。熟练掌握传统技艺和纷繁的制作工序,坚持传承的方式与现代审美观念衔接,推陈出新,才是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每一位工匠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发展自然离不开每一位青瓷艺人的努力和创新。在熟练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龙泉青瓷与现代审美观念进行衔接,整合周边领域资源,推陈出新,努力做到在制作工艺上、艺术风格上、釉料的研制上等实现新的突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跨越性的进步,从而谱写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的新篇章。在众多青瓷艺人之间,便有这样这样一位秉承古意、独具匠心的国家级青瓷艺术大师、国家塑艺陶艺“非遗薪传”十大名师刘法星。他执着于工匠精神,从传统的民间工艺中获得技能,从传统的民间美术中吸取养料,花鸟、山水、动物、人物的形态勾画无一不传神,木雕、根雕、泥雕的阴刻、阳刻、浮雕、堆塑技艺无一不精湛,雕梁画栋、油彩绘画、佛像彩绘的色彩搭配无一不出彩。早年,他虚心地投到中国“青瓷泰斗”、一代青瓷大师徐朝兴的门下,经大师的言传身教,掌握了青瓷烧造的各种绝技,并成为松阳县挖掘恢复处州古窑青瓷烧造技艺的第一人,并且最新研发的越窑秘色瓷釉研制成功。徐朝兴大师曾寄语刘法星:“人贵德,德立品高;艺贵道,道法自然;瓷贵魂,魂如清泉;形贵简,简极生美;功贵勤,勤能补拙。”因此直到现在,即使在陶瓷界已经颇有威名的他依旧为人谦逊随和,怀抱无限感恩。

龙泉青瓷能有今日之成就,得益于当今一代龙泉青瓷艺人努力耕耘,努力贴近当代生活,既保留了传统青瓷釉色晶莹剔透的特点,又大胆吸收了现代的艺术思想,追求多元化,宜静宜动,凸显个性,创作的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使得龙泉青瓷瓷艺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备受关注和喜爱,独具风格,自成一派,独领风骚。

作者简介

 

刘法星1959年出生于浙江丽水松阳县,徐朝兴关门弟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塑艺陶艺,非遗薪传,十大名师。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商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浙江省青瓷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丽水市高技能人才专家委员会副会长。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