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残根演绎“笑意弥勒”

分享到: 更多
2017-08-04 来源: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根雕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成为一门集古朴、天然、时尚、典雅、实用、匠心独具、造型各异、浑然天成、独一无二之魅力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形式。根之妙,妙于能赋予大自然世人美好的心情、泰和的心境;根雕艺术之妙,妙于其化腐朽为神奇、物尽其能、变废为宝的神奇;妙于对艺人们智慧和创造力的充分体现。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其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揄,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 他在笑什么?为什么笑?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佛像时,时常会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因此常有这样的谚语与弥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来告诫人们要宽宏大量,慈悲为怀。

笔者出生于木雕之乡江西上饶,在做根雕之前,跟随师父漂泊去过很多个城市卖艺讨生活,而且已经有了十余年的木雕从业经验。究其转身投入根雕创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笔者心中,与根雕相比,纯木雕是呆板、缺乏自然美感的,而根雕是一种自然艺术,形神兼备、灵性十足、百看不厌。笔者对于弥勒佛的雕刻可谓是一见钟情,在当学徒时下的第一刀就是要雕刻一尊一米多的弥勒佛,从此便开始了长达25年的用残根演绎“笑意弥勒”的传奇人生。

取根木自然之态,择部分勾画、开刀,便能雕刻出让人观之见喜的弥勒佛,看似简单的一门工艺,实则复杂而讲究。一个优秀的根雕师傅要有相木选材的火眼金睛、点石成金的雕刻技法、独到的见识与觉悟和一笑而过、处之淡然的洒脱情怀。

相木选材是基础,根雕是一门“七分天然,三分刀工”的神奇艺术,根雕弥勒佛亦是如此,一般是在树根的自然基础上进行雕刻,适当的保留树根固有结疤,裂纹,洞穴等特征,恰如其分的进行设计和雕刻,创作出或形象生动或抽象朦胧的作品或神形兼备的根雕弥勒佛作品,方能达到源于自然又胜于自然的境界。由此可见,相木选材是一个优秀的根雕师傅所不能或缺的能力。

点石成金的雕刻技法是关键。如果没有来自根雕师傅精湛而娴熟的雕刻技法,没有根雕师傅苦思冥想灵感和勾勒,再好的根木材料也无法体现其价值。但雕刻技法的熟练掌握与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离不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而后思,思而善用”。在不同的地方,跟随不同的师傅,了解不同的素材,学习不同的刀法,借鉴不同的构思,钻研不同的题材,融合为己用,是每一个根雕师傅都需要做到但却尚未做到的事情。而正是因为笔者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有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句有点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闻而生畏的话—雕了25年的弥勒佛,自己越来越像弥勒佛。

独到的见识与觉悟可以说是雕刻技法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融合了多个地方多个师傅的多种刀法技巧之后,如何以此为基础达到一个更高的创作水平,创作出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根雕艺术品,便就考验到根雕师傅们的独到的见识与觉悟了。一件根雕作品的美表现在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所表现出的客观对象上,但是,更重要的在于作品本身的线条、结构色彩、纹理,这些不仅是一种形式美,而且在形式上、结构上能够传达出种种精神上的觉悟与见识,唤起人们的特殊美感,对于根雕弥勒佛来说亦是如此。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在根雕弥勒佛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方能使自己的作品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笑而过、处之淡然的洒脱情怀则贯穿于根雕师傅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对根雕弥勒情有独钟的根雕师傅们,一笑而过、处之淡然的洒脱情怀更加彰显。弥勒有三大特点,一是,张口咧嘴,笑靥如花;二是,袒胸露肚,大腹便便;三是,身边必有一个布袋子,以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期待。仅从弥勒自身的特点去看,方能将师傅们大肚能容、不拘小节的品质折射的淋漓尽致。正如笔者曾说“生活和根雕一样,在保留初心的前提下,没必要的东西,不必要的心情和心理,该丢的就丢,丢完了就更轻松了”,便是最好的体现。

“自然天成,求其神韵”,八字真言坚定了笔者用残根演绎“笑意弥勒”的一生。自然天成,旨在将认为在作品上留下的痕迹降到最低限度,以确保其不失自然美;求其神韵,便是将弥勒佛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神韵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独到的见识与领悟形神兼备的表现出来,为更多世人所喜爱和收藏。

 

    作者简介:俞吉标,1974年出生于江西上饶广丰,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自幼跟随父亲学艺,后来又随从名师到全国各处雕刻佛像,2000年后开始接触根雕,作品多次获得奖项,被国内外诸多收藏家收藏。代表作品有达摩东渡,山里人家,醉东坡,同堂,布袋和尚,弥勒戏鹅等。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