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文化与工匠精神

分享到: 更多
2018-04-02 来源:解放军报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史学家阎崇年在其所著《御窑千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书中,首先由一个典故引出“中国”与“瓷器”的历史渊源。“瓷器”与“中国”的英文之所以都叫作“china”,就在于早在1000多年以前中国瓷器就跋山涉水、漂洋过海,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成果的无声的使者,让西方世界把“瓷器”与“中国”合为一体。这样的开篇马上把人带进一种意境,让人感受到中华瓷器的深远影响,更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瓷器也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之情。

    阎崇年先生这本《御窑千年》,重点是要探讨宫廷与御窑瓷器的历史、文化关系。作者立足于千年中西历史,纵论从宋代到清代以来御窑的兴与衰,透视不同风格、不同色彩、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瓷器的情与趣,并带领读者去品味诸如大元青花、宣德青花、成化斗彩、弘治娇黄、正德青花、嘉德大器、万历彩瓷、郎窑红瓷、珐琅之秀等御窑瓷器中的经典之作、精品之作。通过历史的观察,人文的叙述,以小见大,寓理于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御窑及瓷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展示了瓷器文化的辉煌灿烂。

    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瓷器之所以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就在于中国瓷器匠人乐此不疲的创新精神。在《御窑千年》一书的自序中,阎崇年先生就写道:“中国瓷器文化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不是姓‘皇’,而是姓‘新’。”创新,既是御窑之魂,也是瓷器之魂。《御窑千年》的历史文化,精美瓷器的背后隐藏着的精华是“新”,就是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技艺创新、产品创新。创新,既是中国瓷器文化发展之动力,更是中国瓷器文化绵延之生命力。阎崇年先生举例道,宋代的青白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元代的青花瓷和釉里红又一改单一颜色瓷器的局面,开创了彩色瓷器的新境界;至于明代的斗彩、五彩,更是争奇斗艳,五彩缤纷;清代的珐琅彩、粉彩,又吸取西方绘画技术的技巧,把各种色彩、各种绘画技艺都纵情而灵动地铺展在瓷器上……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创新,不断追求,不断攀登,才把中国瓷器推向极致,推向高峰,成为世界瓷器中的瑰宝。

    阅读这本《御窑千年》,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支撑中国瓷器不断推陈出新,把中国瓷器的制作水平、产品质量一步一步推向新高,最关键的,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是他们用一丝不苟的精湛技艺创造出中国瓷器一个又一个高峰,让中国瓷器释放出耀眼的光彩,惊艳于世界。即使是在清末,清政权已经风雨飘摇,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御窑的运转和工匠的生活。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中,陈国治、蒋子检、冯询等工匠仍然坚守在御窑的工作间中孜孜不倦地追求,创造了中国瓷器的又一个辉煌。事实足以说明,是工匠们的锲而不舍和创新追求,才不断把瓷器制作工艺、制作水平发挥到淋漓尽致,让中国瓷器成为中国的骄傲,世代不衰。

    《御窑千年》一书不但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瓷器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能看到中国瓷器中包含的灿烂文化,更能够唤起我们对锻造瓷器文化工匠精神的尊重。但愿这本《御窑千年》能唤起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弘扬,让中华文明的薪火烧得更旺,让中国智慧更多地造福全人类!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