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海尔互联工厂创新与实践模式

0
2020-11-18 来源:智造苑

海尔集团于1984年建立,经过30余年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型超大企业。欧洲透视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海尔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原国家经贸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海尔经验”以来,每年约有几十万人到海尔集团参观。海尔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是海尔企业管理的精髓,被哈佛商学院收入为经典教学案例,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

 

 

 

海尔互联工厂是整个海尔全系统全流程的、颠覆性的创新,该互联工厂包含智能制造体系所有内容。

 

智能功能层面:海尔互联工厂通过五大系统集成,构建了数字化互联互通的云平台,实现全流程的信息融合,形成大规模定制、远程诊断、智慧生活场景商务等新兴业态。

 

系统集成层面:海尔互联工厂构建从设备层、控制层、车间层、企业层和上下游协同层五层架构,实现人、机、物等互联以及信息的共享。

 

产品生命周期层面:海尔互联工厂体系覆盖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全流程最佳的服务体验。

 

1. 海尔互联工厂系统架构介绍

 

海尔互联工厂涵盖了市场、研发、采购、制造、服务等全流程,全产业链,由“1+7”平台构成,与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要素条件完全匹配,覆盖离散制造、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五个领域。基于这种创新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搭建互联工厂架构,满足客户体验,海尔互联工厂系统架构共分为三层。

 

基础层:通过智能设备、大数据平台、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构建互联工厂的系统架构。实现数据采集、数据集成可视、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全流程数据链集成及互联。对应智能制造系统标准体系架构的系统层级。

 

数字化平台:基于基础层的体系搭建全流程的数字化平台,构建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大规模定制能力。数字化平台侧重于从用户视角和用户体验出发,让用户、第三方资源更好地参与到大规模定制过程中,提升企业资源与用户零距离交互的能力,支撑海尔商业模式的重塑。对应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架构的全生命周期层。

 

商业模式层:基于基础层和数字化平台,可以改变传统的卖产品的商业模式,从用户体检的角度重新思考商业模式。通过这种互联能力,构建新的制造模式和生态规则,按用户的各种智慧生活场景搭建生态圈。该层对应智能制造标题体系架构的智能功能维度。

 

 

 

2. 海尔互联工厂关键绩效指标

 

海尔互联工厂实施后总体经济效益明显,整体效率大幅提升,具体表现在:

 

1)产品开发周期方面:产品开发缩短20%左右,交货周期由之前21天缩短到7~15天;

 

2)运营成本方面:运营成本降低20%左右,能源利用率提高5%;

 

作为中国最早实施智能制造的企业,海尔集团2015年网器销售同比增长54%左右。云平台已介入海尔全系列智能网器、微软小冰、苹果HomeKit平台等80多个智能产品,平台设备总量达到100多万台。设备上报数据突破1亿条/天。

 

3. 海尔互联工厂制造模式特点

 

海尔互联工厂不仅仅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生态系统,对整个海尔进行全系统、全流程进行改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核心特点:

 

1)摒弃传统企业思维,采用互联网模式,让互联网真正融入企业。从制造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搭建共赢生态圈,通过持续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吸引客户。

 

2)互联网技术和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让用户融入到海尔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大规模定制。互联工厂和传统工厂的最大区别在于:

 

第一,企业与用户互联:用户需求信息通过CPS(赛博物理系统)实现虚拟设计、然后生产线智能机器人可以进行制造。

 

第二,企业与产品互联:产品卖出去不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可通过网器作为连接件,实现企业持续与用户对话,提高用户体验,加快后续产品的迭代。

 

第三,流程互联: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外协商连接起来,有力保证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能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的需求。

 

海尔互联工厂与国内同行业案例相比,具备以下优势:始终围绕用户最佳体验、让用户参与全流程、通过用户需求驱动企业转型;互联工厂不但开发给用户,而且开发给其他创客。互联工厂实现全流程覆盖、全系统创新,比目前其他同行领先很多;通过创新文化,推进大众创新,营造全员创新的氛围。

 

引自:《未来制造新模式:理论、模式及实践》(作者:江志斌,林文进,王康周,李乐飞,涂金)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