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实施制造新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0
2022-02-21 来源: 智造苑
在工业革命1.0,2.0,3.0时代,我们由于国情的原因,都没有借助工业革命的机会实现制造业的进步,导致近两百年的时间,我们的工业一直落后于人。此次工业革命,不管从国家战略发展,还是民族制造业振兴方面,我们都不能错过,我们有必要通过工业4.0来提高中国制造的水平,改变我们在世界制造体系的地位和角色。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不仅财力、政策和基础能力上,都可以接受并拥抱这次转型。
 
 
「 1. 经济转型的需要 」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由农业为主体走向以工业为主体、其发展举世瞩目,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500种主要工业品种,中国近230种产品的产品居世界第一。钢铁、煤炭产品占世界总产品的一半。水泥、化纤、船舶、家电、汽车等产品居全球第一。在装备制造业,高铁、载人航天、深空探月、深潜等产品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但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人口红利、结构调整、国际贸易环境影响,GDP的增速明显下降,2015年我国GDP增速为6.9%,2018年更是降到6.6%,是近20年来最低的水平,我国工业经济从高增速到中增速的拐点已经到来,未来的经济增长的压力只会更大,例如:2009年我们汽车产能利用率接近100%,但到2015年,利用率只有70%,2018年各大车企库存持续提高,对汽车行业的资金周转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企业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2015年人工成本比10年前增长了5倍,比20年前增长了15倍;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数量也在不断降低,近2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态势,预计到2030年,年轻人口(15~39岁)可能从2013年的38%将至28%。企业厂房土地成本、生产原材料成本也在持续走高。
 
另外,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装备、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还得依赖进口、自主品牌缺乏、也缺少国际领先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我国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工业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造成原材料价格上涨、地方负债增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使得企业发展的风险增加。特别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经济发展的动能不足,增长的新动能不足以对冲衰减的新动能,国际贸易战争和单边主义导致出口下降,企业的产能过剩。
 
经济转型一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向高端化发展。经济高端化的核心问题是是在市场化开展创新和创业。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重新认识到制造业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战略,2010年以后,美、德、英、法、日等国家率先抓住产业变革的先机,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英国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科技工业联盟》等战略性计划、指导和扶持本国制造业,力图在国际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为了应对国、内外经济压力,中国经济必须转型,而大力发展新制造模式、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为实现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战略,国家2015年推出的《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就做了很好的行动规划。其中,《中国制造 2025》制造强国目标的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也就是以智能制造新模式来引导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 2. 中国制造2025 」

 
1)中国制造2025简介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兴起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各国政府陆续颁布适合本国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具体措施(图1),以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先机,主要代表包括: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战略等。
 
 
图 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布局
 
为应对全球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5月8日,国务院颁发《中国制造2025》,其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先、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通过三步走”实现智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们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
 
(1)指导思想
 
坚持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动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以强化工业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为历史重任。
 
(2)五大基本方针
 
第一,创新驱动。改善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式,转型到创新发展的轨道上,解决一些重大的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的、核心工艺的问题。
第二,质量为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二是发展质量和品牌。
 
第三,绿色发展。我国制造业的能耗较大,制造业的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影响全局,通过制造业的节能减排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同时能为子孙后代保留发展的基础。
 
第四,结构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但是我国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需要长足的进步;二是产业链要提升,目前我们制造业还处于全球制造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位置,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能源消耗、单位增加值所产生的消耗源于此,在这方面我们更多的技术投入和创新。
 
第五,人才为本。要培育与制造强国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包括高端人才、大量高技能技术人才等,同时,也需要建立人才梯队和层次策略,有利于目标的持续发展。
 
(3)五大重点工程
 
第一,智能制造工程。开展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程/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第二,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跨领域应用;突破基础材料、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完善重点产业基础体系。
 
第三,绿色制造工程。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开展绿色评价。
 
第四,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
 
第五,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4)九大战略任务
 
相关任务分别为: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瑞金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5)十大重点领域
 
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疗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2)中国制造2025执行情况
 
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2015年6月,工信部公示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近百家公司和相关项目入选。
 
2015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全国共46个示范项目入围。试点示范项目包含38个行业,分布在21个省市(包含自治区),涉及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6个类别。
 
在2015年的基础上,2016年,国家通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筛选60个以上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中,选择20个以上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个以上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个以上网络协同制造、大规划定制、远程服务运维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提升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和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和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水平,以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
 
 
「 3. 企业生存发展需要 」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参与者。然而,从总体来看,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近几年来,中国大多企业表现出创新的热情,在产品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中十分重视技术进步、鼓励技术创新,但收效甚微,企业总体创新能力和国外企业有很大的差距。
1)研发经费投入不够
 
虽然近几年,很多企业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企业研发费用逐年增加,但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产品仿制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成为研发投资主体,有些企业依赖外国产品和技术,以购买替代创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为发展壮大,主要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没有采用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的创新方式,市场占有率不会提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研究表明,研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难以生存。
 
2)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企业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中,没有自己的主观想法,随波逐流的现象较为普遍,追求短期利益,不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国际企业的管理经验,对创新风险和收益估计不足,没有较强创新意识,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创新力培养的文化。
 
3)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
 
研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仅及美国的1/15、日本的1/60,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8% ,而日本却高达30%。目前我国70%的科研力量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科技人才与企业的研发活动脱离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另外,当前国际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开始从中国企业中挖掘人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大量的科研人才逐渐流失到外企,和中国的企业竞争甚至绞杀。
 
4) 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我国现代工业起步较晚,技术储备不够,技术设备落后,重点企业的关键设备还需进口,甚至只能进口二手或陈旧的设备,没有自主掌控权。设备的落后致使我国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和实力。不论从资金、人员等投入因素,还是从专利产出情况来看,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都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5)企业资源消耗较大
 
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飞速发展,但仍然延续着“资源消耗型”外贸模式,2017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耗31.32 亿吨油当量,用占世界23%的能源消耗量,但只创造了占世界15%的GDP。在世界产业的分工链条中,中国处于制造业的末端,这对资源需求量极大,再加上利用效率低,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过快。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给中国以低成本取胜的制造业市场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致使我国制造业遭遇利润损失、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贸易摩擦的四重剥削,企业的运营模式亟须转型。
 
6)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质量效益不高,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业整体仍处于全球制造业链条的中低端。虽然我国在高铁、路桥、航空航天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端装备、关键元器件及零部件依赖进口,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传感还缺乏领军企业。以数控机床为例: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2年数控机床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数控机床销量达到67万台,产值规模达到2120亿元,同比增长13.4%。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数控机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数控机床行业的下游需求占比来看,汽车行业是主要的需求领域,市场占比约为42%;其次是航空航天,市场占比约为18%;模具市场占比为15%,位居第三;其后是工程机械,市场占比为10%。所以企业必须通过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从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到服务的全价值链优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从而推动制造业竞争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以智能化为发展的方向将给中国企业变革、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这是企业面对当前竞争形势和产业环境的唯一途径。但是,一轮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内经济转型,企业要不断进行调整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抢得先机,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从实际情况看也是如此,善于捕捉市场机会、重视创新发展、注重产业链协同、注重培养品牌价值的企业,经营状况就比较好;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缺少特色、调整不及时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 
 
总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企业走向智能制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必须积极、稳妥、有序、实效地推进智能制造,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引自:《未来制造新模式——理论、模式及实践》(作者:江志斌,林文进,王康周,李乐飞,涂金)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