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常见问答(二)

0
2022-09-15 来源:湘江数评
问题十六、我想要学习数字化,该从哪里入手呢?有啥技能需要我先学学吗?
    从身边的工作入手,发现哪些工作是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以运营的视角看问题,以技术的手段来如何实现;先从基础技术入手,如果可以参与软件实施全过程。
问题十七、我是个**部门一员,数字化转型,我要干点儿啥呢?
    找出自己的工作痛点,提出自己的需求,以积极包容的心态面对数字化转型,而非排斥。
问题十八、什么是数字文化?
    数字文化定义为一系列共同的、相互强化的价值观和做法,这些价值观和做法可以在数字化业务环境中实现高效的创新和执行。
问题十九、**公司买了一套系统用得很好,我们公司要不要也买一套跟进?
    慎重考虑!内部需求调研做了吗?业务痛点知晓吗?建设目标确定了吗?业务模式一样吗?组织管理能力和对方比如何?技术能力对标了吗?
问题二十、数字化转型向标杆企业学什么?
    五看三学;              
第一看,组织管理能力;              
第二看,技术与业务的协同能力;             
第三看,对IT的投入支持能力;             
第四看,对数据的深入应用能力;              
第五看,踩了多少坑,趟了多少雷;         
学:学其文化、学其方法、学其措施。
问题二十一、数字化太难做了,以前买过一套系统用得不好,数字化转型放弃了。
    一把手重视吗?为什么失败做了分析吗?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工程,不是一套软件、某项技术可以解决的,需要的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通过技术提升效率、管理能力,而组织也要适应技术,为同一目标而做出升级改变,不能用旧管理思想来做现代数字化转型。
问题二十二、老板说不惜重金投入,一年内完成公司数字化转型可行吗?
    NO!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从技术驾驭到业务创新,从组织变革到文化重塑,从数字化能力建设到人才培养,因此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多数企业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取得显著成果。
问题二十三、我们IT部门在公司地位很低无法推动数字化
    IT的地位为什么这么低,这是个伪命题,我们把IT的范围定义的太局限了。无知带来恐惧,变化带来迷茫。只要我们坚守住本心,少做凭感觉拍脑袋的事,坚信信息化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那么就算你觉得我是个修电脑的,又有什么关系呢?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问题二十四、数字化建设企业是否有固定模式可复制?
    没有,企业文化不同、管理模式不一、业务多样,千企千面,数字化建设是无法固定模式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问题二十五、使用数字化软件后是否马上实现降本增效?
    不会,系统的使用与现实的管理有磨合期,在磨合期,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新旧数据的录入、管理思路的转变,会经历一个阵痛期,数字化不能立马实现降本增效,但会在其他方面有显著改善,比如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报表的出具时间,其他可能还会降低,除非人员素质非常过硬、日常管理与系统配合天衣无缝,当然这是理想状态,随着信息化系统的深入应用,工作效率会提高,效率提高意味着时间成本降低,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
 
问题二十六、数字化转型什么时候做最合适?
    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想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本增效,意识已经有了那就准备开始做吧。
问题二十七、数字化转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首先,文化先行,成立以一把手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并在全员宣贯;     
第二,公司内部需求调研及摸底,找痛点,定规划;     
第三,根据规划分步实施,有条件的话找专业的咨询机构或专业人士指导开展。
问题二十八、数字化转型什么时候做最合适?
    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想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本增效,意识已经有了那就准备开始做吧。
问题二十九、软件第三方采购好,还是自研好?
    各有优劣,第三方采购省去开发成本、开发过程失败风险,拿来就可以用,但功能是固化的,对于企业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二次开发有额外费用支出;自研系统,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特色定制开发,功能匹配度高,适用,但要考虑开发团队人力资源成本、开发过程时间成本、人员流失造成技术损失成本等;
问题三十、为什么引进一套数字化系统实施却失败了?
有以下因素:     
1. 软件引进前期未详细做需求调研,造成系统功能与需求不匹配;     
2. 实施过程中企业业务部门人员素质不高,或态度消极不配合;     
3. 实施过程中软件方实施人员能力不足;     
4. 配套管理制度、相关标准未制定;     
5.无专业人员过程监督与指导。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