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浩:“中国制造2025”应加强工匠型人才培养

分享到: 更多
2017-03-08 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全国政协委员、得利钟表集团董事长梁伟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他提交了3个提案,其中一个重点提案是关注“工匠”型制造企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

 
梁伟浩认为,近年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工匠精神”建设,同时针对目前推动“中国制造2025”中注重“机器换人”、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产业人才联合培养等。


从事钟表业逾50年 提案有感而发


今年年初,央视推出《习主席瑞士之行特别报道——中国制造正在悄然升级》。

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成为报道中“中国制造”升级逆袭的典型代表。这家20年前还只有两间厂房的公司,目前不仅实现了瑞士手表厂商难以实现的工艺设计和高质量生产,连瑞士当地工厂也成了该企业的装配合作商。

  “我15岁就成为钟表行的学徒,从事钟表业逾50年,十分了解欧美制造业强国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这个提案可以说是有感而发。”梁伟浩说,现在国家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时期,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梁伟浩表示,应顺势着力提升国内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水平,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融合,创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完善职业的在职晋升体系,探索和构建“工匠”型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输送一批生力军。

要培养“学校拿得出手、企业用得上手”的人才


  要做好人才培训工作,梁伟浩认为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强化百姓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建设中来,尤其是对于支持职业院校教学与就业工作的企业,可为其提供更多的补贴及减免税政策。

  其次,梁伟浩认为,在人才的培养中,要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现在很多刚进得利的大学生,‘白纸’一张,工作中不会操作相关机器,这说明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要脱节。”梁伟浩说。
  
  梁伟浩建议,要通过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制造企业与职教院校之间的人才联合培养,无疑是一条有效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道路。职教院校可以依托已有专业教学基础,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企业的人力缺口开展对口培养,通过校企共建教学生态等试点,探索“双元”培养机制,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实现招工和招生一体化,培养“学校拿得出手、企业用得上手”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更便利地引入产业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极大地开拓现有职业教育的专业化教学水平。
  
  梁伟浩说:“要学习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的现代学徒制,企业优秀员工对学生的手把手师徒式教学。企业主动为学生培训提供硬件、岗位及一定薪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使得学生能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较深入了解行业的生产发展规律,师徒相授的授课模式也使一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完整地传承下来。”

  政府应构建职业教育分类体系

  从工人到工匠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一个完善的职业生涯成长与评价体系。
在岗成长难度大、发展前途不明、职业通道不畅、待遇上升空间有限成为很多初级技术工人晋升为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现实瓶颈,从国内制造业行业环境来看,制造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仍不完善,对技能人才的在岗成长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对技能人才的使用、考核、培训、报酬等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制,更谈不上法律保障。

  梁伟浩建议,政府应该主导构建更为丰富全面的职业教育分类体系,出台一系列关于扶持企业开展技工在职培养、继续学习方面的办法,调动现有产业人才的学习进修积极性,让企业工人较为便利地进入一条清晰明朗的在职晋升道路。行业协会也要搭建针对特定职业更全面完善的职业生涯体系,形成统一、权威的职业评价机制,给予在某一领域潜心耕耘、精益求精的制造业人才相匹配行业地位和薪酬福利。

  另外,梁伟浩也带来了有关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和香港青少年国情课的提案。

  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政府应增添激励举措

  作为最早投资珠三角的港商之一,梁伟浩经历过98年金融危机和08年金融海啸两次大风大浪,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深有体会。因此,近年来他企业一直坚持科技创新、注重产业转型,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不断向价值链的前端延伸,实现了质量和产值的同步提升。

  结合自己的经验,梁伟浩认为,以往以“三来一补”为主要特色的外向型制造企业,老须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除了不断提升品牌意识、科创能力,还需加速“机器换人”进程并切实抓好人力资源培训教育。

  国情课上,香港青少年不应“缺席”

  “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港澳青少年赴内地体验学习、研修考察,我十分赞同。香港回归20年来,对于香港青少年的国情教育是很大的缺失。”在4日的特邀界别57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梁伟浩说。

  “在香港,现在仍有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连祖国内地都没来过,怎么了解国情呢?而一些曲意撰写的负面报道,很容易让他们对国家的认识产生错误的判断。”梁伟浩认为,在此意义上,让港澳青少年赴内地体验学习、研修考察,了解祖国的优秀历史和文化,显得尤为必要。

  “政协委员更应肩扛担子,推动发展,让香港青少年赴内地体验学习。”梁伟浩说,“这是一个大工程,我呼吁各级统战部、港澳办、侨联等相关部门,每年能分别承担2000名到3000名香港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希望社会各界都出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