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会上的中国陶瓷:于细节中展大国风姿

分享到: 更多
2016-09-20 来源:中国网

  在2006年,当徐尧林把精力放到陶瓷研究和制作时没有想到,十年后他的作品将成为中国陶瓷代表,出现在G20杭州峰会这一盛事中。


  G20峰会开幕前夜,中美两国领导人漫步西湖,凉亭品茗,其使用的盖碗,便是他杭州印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制作的。此外,印庐制作的两大主题90套陶瓷作品,在西湖国宾馆领导人会晤宴请中也精彩亮相了。

  徐尧林说,陶瓷虽只是峰会的细节点缀,但印庐还是突破了“大型组合餐具手工难以成型”神话。在时间紧、任务重、通常的成熟团队需要三~五年才能完成的情况下,徐尧林的印庐团队硬是在八个多月的时间内超乎想象地完成了这项巨大的任务。

  创新,是领导提出的主题。印庐的这次创新设计既是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是彰显当代文化意识的准则。特别有意义的是徐尧林把“以圆证和”的理念用得极其到位。

  他说:圆,是“和”的化身,无论是在双边或多边会谈间,“和”就是为了取得一致,也是会谈的基本条件。所以,整套作品的概念是圆的、每件的作品是圆的、图案的设置是圆的。把“圆”内的空间留出来,留给菜品,让菜品的文化得到充分展现。这样的理念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以往国宴餐具作品中,画面总是渗透到盘内去影响菜品的尴尬局面。

  另外,徐尧林在创作国宴餐具的开始,就已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件精彩大作,必须是具备礼仪的。国宴餐具的礼仪尤为重要,首先要尊重菜品,尊重了才会产生美,然后你承载着菜品的餐具作品才有大美。

  把中国陶瓷的责任放大,这也正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可贵之处:以创新思路启迪世界发展,以共享思维谋求互利共赢。当世界上代表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思想的各位首脑相聚于杭州,它不仅代表中国,这已经是代表了世界!

  曾经,千年前的宋代杭州就是与世界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生活方式进行大融合的世界第一大都会。以杭州为政治中心的国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世界上有了一条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所有的起源在于文化的引领,宋代在文化引领上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在陶瓷方面体现出非常丰富的内容,把本已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官窑研究与民窑陶瓷产业并举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大发展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被世界所借鉴和尊重。因此,在世界上可以用一种材质或者说所创造的作品以国家的名义出现的唯有:中国一一陶瓷一一China。

  恰逢盛世,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举办了G20杭州峰会,当国宴餐具的创作工作已经摆在所有陶瓷大佬们的面前时,徐尧林说:“一定要把原先国宴用瓷中的模具化、贴花纸部分区分开来。因为模具化与贴花纸只能说是西方工业产品的衍生物,它跟陶瓷情感、艺术传承以及陶瓷精神没有太大关系,与中国元素更是相去甚远”!

  徐尧林还认为西方陶瓷模具化的开始是中西文化与政治、经济互换角色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的结论就是被西方人称为白色黄金的中国陶瓷也在海外巿场划上了句号。而今天,我们可以在中国历史上的创新之地一一杭州,让世界看看真正影响过世界几百年的“中国陶瓷”了。

  此次G20杭州峰会,印庐的两组作品《杭州的声音》、《和之颂》成为杭州西湖国宾馆领导人会晤宴请用瓷。据悉每套作品,都包含了看盘、冷盘、热菜盘、四小碟、炖盅、暖酒壶等几十头器具。


  徐尧林说,这二个国宴餐具系列的命名分别寓意着东道主杭州对于世界的拥抱和面向世界的祝福。作品的外表均圆润饱满、精致大方,而在图案设计创意上,前者以“海潮”代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以鎏金代表礼仪,表达祥瑞气息,后者以荷花为图案,采中国传统如意纹饰,辅以纯金线勾勒增加灵动感。

  创新与联动、共享,是印庐为代表的中国陶瓷在G20杭州峰会上的思想精髓,同样也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思路。

  此次G20杭州峰会,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和结构性改革的中国,将“创新”写入G20杭州峰会主题,同时首次把“创新增长方式”列为了峰会核心议题之一。而中国倡议制定的G20创新增长蓝图,聚焦全球增长的中长期动力,为世界经济摆脱低迷、重焕生机指明了方向。

  在联动、共享方面,此次峰会中国广邀发展中国家代表参加,是发展中国家参会最多的一次,G20杭州峰会也将发展议题列为重要内容。而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面临多项挑战下,中国先后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药方”、“中国主张”,将自身发展的经验与世界共享,体现出“大国担当”。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杭州峰会主旨演讲中表示:“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这也是中国对于联动、共享发展的态度表达,即G20的增长和发展应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

  G20峰会的杭州,陶瓷的光泽将中国文化底蕴映透至世界,G20峰会的中国,“中国方案”的提出为全球治理再辟新路。于细节处,于自信中,中国之风姿也正被世界领略。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