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政府要花钱建设基础体系

2014-03-21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刘砚青 姚冬琴 胡维佳|两会现场报道

  “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用了三个“最”表示要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

   食品安全仍是今年两会讨论的热点。尤其是过去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苏丹红鸭蛋”、“有毒多宝鱼”、“三聚氰胺奶粉”到“染色馒头”、“国外 全面针对中国婴幼儿奶粉限购”、“瘦肉精猪肉”、“镉大米”,一系列食品添加、有毒致癌事件,不但威胁着老百姓的健康,更让中国食品的信誉遭受全面质疑。

  食品安全事件频出的源头是什么?政府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是不是解决良方?《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多名代表委员,诊脉中国食品安全顽疾。

  六委员建议:政府要花钱进行最基础的体系建设

   “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的各项体系制度不完善,国家已越来越认识到需要构建机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不能再出现出了问题之 后,媒体呼吁、政府再开药方的局面,这是不正常的。”原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洪天慧委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洪 天慧认为,目前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顽疾之一就是最基本的各项制度的不完善、不规范。两会期间,洪天慧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中国妇女杂志社总编尚绍 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林野等6名委员联名递交了《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国母婴营养监测及干预体系的提案》,呼吁国家加强对重点人群的营养监测和营养干预 体系的建设,从源头抓起,才能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

  6名委员根据自己的调研,认为目前国内在食品安全监测体系中没有常规的、适度 的、与时俱进的监测体系,因此当问题发生时,就会措手不及。丁洁以母婴营养干预体系为例子向记者介绍说,民以食为天,但是如何才能保证吃得健康、吃得正确 才是关键。2012年卫生部首次发布了《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明确指出儿童的营养状况是衡量整个人群营养状况的最敏感指标。关于生命早期营养 与健康的话题讨论近来不绝于耳,市面上母婴食品品类众多,但是几乎很少有母婴食品是根据中国人的母婴营养健康参考值,包括生长发育标准、孕期体重增长标 准、胎儿发育标准等来研发生产的。而且母婴食品不仅分类标准不完善,比如在喂养方式、膳食管理、辅食添加等方面缺乏细化的指导,而且在实施范围上有限。目 前,国内只有9个省市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

  记者了解到,中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营养调查,但是不包含2岁以下的婴幼儿的膳食调查和饮 食行为,除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过母乳成分的研究外,近几年虽有零星的母乳营养成分的数据,但都缺乏普遍指导意义。尤其缺少常规连续调查的数据(对单个 孕妇、新生儿样本的长时间监测)。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关卫生学院副院长吴明委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国内推荐的婴幼儿营养的膳食推荐摄入量 (DRIs)的制定来自国际指标或WHO的建议,而不是来自于我国母乳、婴幼儿数据。因此出现了医务人员、消费者缺乏准确的、统一的、规范的、基础的母婴 保健知识;社会缺乏有效传播的权威引导,造成公众认知度较低。

  因此,委员们建议建立中国自己的母婴营养监测及干预体系,调研基础的膳食 模式和状况、基本数据、健康的基本信息,监测健康信息和指标的变化;常规数据至少5年进行一次更新,这样才能保障国民的身体素质健康。同时要将营养问题纳 入到国家总体的发展政策和相关部门战略;鼓励地方政府和社区参与设计扩大营养行动的行为。

  “要建立地方政府问责机制”

  “要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机制,地方政府必须总负责,推动各级地方政府‘抓总’和‘兜底’的责任,才能牵住食品安全问题的牛鼻子。”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赤群委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如是表示。

   李赤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建立从中央一直覆盖到地方基层的食品安全机制非常重要,只有制度健全,才能执行到位。他建议在这次改革的 制度设计过程中,应该建立刚性的督查考核机制,建议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问责制度,加强对各地食品安全工作督查、考核结果的运用,将其列入考察地方各级政府主 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直接与任用挂钩。

  “因为从一些县市的情况看,有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 后的地区,可能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与重视,还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唱功多,做功少。只有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常务会议定期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细化对政府食品 安全工作的考核指标,如财政保障、队伍建设、依法行政、监管能力建设、公众满意度等重点内容,通过各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实施严格的刚性考核,引导地方各级政 府自觉强化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导考评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李赤群说。

  “在大型批发市场设立卡口”

  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张小济委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总结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一共有三点,第一是实施从生产到流通的全程 监管,第二是健全从上至下的监管体制,第三是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未来围绕这三个方面,希望再细化一点,建立食品安全的最后“卡口”。

   何为“卡口”?以出口食品为例,现在出口食品平均能达到99%的安全率,是因为在出口过程中,要经过“卡口”的检验。如出口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食品, 在过境时,要经过严格检查,必须达到规定的各项指标;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的食品,在过境时同样也要经过两国的检验。

  张小济表示,比对 “卡口”检验对出口食品安全的保障作用,在国内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中,也应当设立类似的“卡口”,那么这个“卡口”具体设在哪儿?“通过调研我们 认为可以设在大型批发市场。进出大型批发市场的食品,可以在这里接受检验,这样至少能保证大宗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一检验可以和建立食品安全条形码结合起 来,例如一些出口食品,每一食品附有一张清单,蔬菜的种植地、种植地环境、施用肥料、农药喷洒情况等都一一记录,全程可追溯。”未来可以将这种食品安全的 管理方法复制到国内,为国内食品建立条形码,追溯食品安全信息,同时在大型批发市场建立“卡口”检验,把好最后一道关,将食品安全这一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切实管理好。

  \

  “信任是目前最关键的一环”

  “标准永远不可能超前,我们肯定是要先有了一个产品,出现了问题,才会有标准。从大的概念上说,标准永远是滞后的,它永远是在产业发展之后,不可能一个东西就做一个标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严卫星委员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严卫星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对于相关监管职能部门进行了大调整,具体到各个县市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毕,接下来要具体落实到位。2013年底,我国已经提出相 关标准或技术指标继续有效、整合或废止的清理意见。到2015年底,我国要基本完成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 中强制执行内容的清理整合,也就是说现存的四套标准将统一为强制执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而针对食品安全的各项制度,也在一一落实。

  严 卫星表示,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应该理性看待,目前很多老百姓都质疑中国食品安全的各项标准,客观地说,我们标准制定的组织体系、标准架构、制标程序、制标原 则、基于风险评估的科学基础跟国际上几乎是一致的。只不过标准的性质方面有所不同,国际上有时候是推荐性的,有时候是强制的,我们国家都是强制的。“但是 不能简单对比某个指标的数量高低谈标准水平的高低问题。比如国际标准的镉的限量是0.4,我们国家的镉的限量是0.2,因为我们吃大米更多,国际社会吃面 更多。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标准比国际严格。这种比较应该看总体,不应该具体在某个指标上。因此,我认为信任才是目前最关键的一环,只有老百姓和国家彼此信 赖,才能生活健康。”严卫星说。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