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显活力 极边明珠放异彩——腾冲市改革开放40年成就回眸

0
2018-12-03 来源:保山新闻网

    腾冲,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腾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腾冲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旗帜鲜明讲政治、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农业稳市、开放活市、文化名市”六大战略,聚焦“大健康和大物流”两大产业,抓实“脱贫攻坚战役、固定资产投资、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精神文明创建、全面从严治党”六项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工业聚集化、旅游品牌化、农业规模化、城乡一体化、信息智慧化”五化进程,发展要素更加聚集、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开启了腾冲跨越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步伐,边陲明珠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持续深化经济改革,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 腾冲坚持走“农业稳县、工业立县、旅游名县、口岸活县、文化强县”之路,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到流通、从单项推进到综合配套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巩固提升烟草、边贸两大传统产业,壮大旅游、矿业、电力、林产品开发、食品加工5大支柱产业,培植药业、建材、畜牧等骨干产业。

    农村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规范化、组织经营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粮、油、烟、茶、畜牧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中药材、特色经济林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小康,农业生产由自足转向富裕。

    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新型工业加快推进,矿电产业平稳发展,新型材料、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继大理、西双版纳、丽江之后的云南旅游又一张名片。

    2017年,腾冲农业总产值57.66亿元,是1978年8514万元的67.7倍;实现工业总产值186.52亿元,是1978年3290万元的566.9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51.1亿元,接待游客1414.6万人次,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2个,旅行社44家、分社12家,持证导游1175人。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腾冲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提出“生态立市”战略,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殡葬改革、全民控塑工作,持续推进土地整治、城乡绿化、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陡坡地生态治理、水土保持、荒山绿化行动。

    水环境污染、私挖滥采、砖瓦窑、解石厂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73.8%。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起点,全民环保意识大幅提升,生态环境优越性更加凸显,处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腾冲不仅具有生态意蕴,更有精神意涵、生活意境,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2017年,该市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4.18亿元,比1978年的1.18亿元增长206.9倍;人均工农业总值35765元,是1978年262元的136.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1元,是1978年农村人均收入113元的91.4倍。

    重点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40年来,腾冲坚持规模经济和投资拉动战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相继建成了保腾二级公路、腾泸路、腾板路、保腾高速、以及新(扩)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和电站,腾陇高速、腾猴高速建设进展顺利。

    总投资4.76亿元的腾冲机场为全国第一个建成通航的县级支线机场,一期工程于2007年2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12月11日通过竣工验收,2009年2月16日正式通航,目前共开通了腾冲至昆明、成都、重庆、西安、长沙、南京、郑州、深圳、北京等10余条直飞航线,2017年完成航班起降9001架次、旅客吞吐量99.7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389.1吨,在云南省15个州市机场中增速排名第二。

    举全市之力构筑“昆明—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印度雷多”中缅印国际大通道建设。2004年5月19日,腾冲县腾密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与缅甸联邦建设部人民建筑公司在仰光签订了修筑中缅南四号界至缅甸瓦晓公路的建设协议。于2004年10月19日开工建设,于2007年4月26日建成通车。

    先后引进世纪金源、雅居乐等大集团大企业,交通、通信显著改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面积达70.04平方千米,城镇化率达37.36%。

    2017年,该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923千米,是1978年767千米的5倍;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01.15亿元,是1979年480万元的4190倍。

    深化扩大对外开放,持续加强对缅合作

    坚持把腾冲的发展放到全国和面向南亚开放的大战略中去思考、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坐标中去定位,充分发挥腾冲的沿边、侨乡优势,大力弘扬腾冲人“走夷方”敢闯、敢试、敢干的开放精神,持续推进“口岸活县”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加强对缅经贸合作。

    腾冲自1981年恢复边境小额贸易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个体工商户遍布城乡村寨,有力助推了边贸发展。随着腾密公路修复、腾板公路通车,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木材、翡翠成为边贸骨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猴桥口岸成功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口岸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并相继获批成为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猴桥口岸综合联检楼建成投入使用后,海关、公安边防、商务等部门进驻猴桥口岸,边境旅游异地办证顺利启动,与缅甸在农业、商贸、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边境乡镇获得较大发展。

    以中缅人字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主动服务、积极融入“一线两园”建设,位于缅甸曼德勒省西南部缪达工业园新城的“保山市腾冲—曼德勒缪达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1009524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标准厂房、仓库、产品展示中心以及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等,估算总投资176505.42万元。2017年,该市进出口贸易总额2.79亿人民币。

    坚持“文化强县”战略,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强县”战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集一切发展力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丰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全日制基础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幼儿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到2017年底,市内有各类学校409所、在校学生129646人,学龄儿童、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均为100%,高考总上线率达99.2%。

    加大卫生投入,先后扩建了人民医院,新建了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疾病控制中心,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7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355个,设置床位2907张,每千人拥有病床4.26张。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兴建了腾越文化广场、滇西抗战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足球场等文体娱乐设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机构、队伍、设施不断加强,建成市级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藏书量22.5万册,有登记在册业余文艺队1011支,有艺术团体1个31人、文化馆(站)18个95人。

    文化体制不断深化,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群众文艺、艺术创作、文化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管理、文物管理、广播电视、史志档案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城乡群众文艺活动、民族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重大专题活动蓬勃开展。

    文化阵地进一步拓展,设有《腾冲文化》、腾冲电视台、腾冲广播电台、腾冲新闻网等媒体,市内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7.3万户,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4%、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达99.1%、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达99.2%,党的宣传舆论阵地进一步巩固。

    文化市场迅速兴起,文化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珠宝、陶艺、刺绣、抄纸、藤编、根雕等民族民间工艺产业得到提升,2017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14亿元,占GDP的11.9%。

    文化体育、民族宗教、扶贫开发、社会保障、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成效显著,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2017年11月17日被表彰为“全国文明城市”,填补了云南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空白。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发展保障更加坚实

    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组织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思想大讨论、“三讲”“三查三看”“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等教育实践活动。

    实施了“村建”“云岭先锋”“边疆党建长廊”等工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和团结带领群众致力于改革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民主集中制得到有效落实。

    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为着力点,初步形成了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不断完善,配套制度基本形成,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认真贯彻落实党章和党的纪律要求,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相关制度,从严治党,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使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为腾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