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广阔 果蔬汁最受关注

分享到: 更多
2016-03-22 来源: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只有创新,才会进步。因为消费者对于现有食品过于熟悉,导致部分消费者失去购买欲望,商家应加快研发创新的脚步,推出新型产品,重新“唤回”消费者。新的一年,了解饮料行业新趋势,打破现有格局,开创全新的饮料市场。

    面对整体疲软的消费环境,2015年众多企业都通过推陈出新来刺激渠道、刺激消费,发酵饮料也乘着这股风潮席卷而来,引发行业的关注与探讨。发酵饮料概念宏大,那么发酵饮料由谁引领?又为何在最近流行?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发酵饮料概念笼统

    果蔬汁最受关注

    与冰糖雪梨、六个核桃这类一目了然、一眼便知原料的产品不同,发酵饮料是依据生产工艺来划分的概念集群,指饮料原料经乳酸菌、酵母菌或其他国家允许使用的菌种发酵后调配而成的饮品,与其他饮料不同之处在于生产工艺中增加了发酵工序。

    提到发酵工艺,几乎遍布快消食品行业各品类:调味品(酱油)、休闲食品、饮料乃至酒类,都与发酵有着密切关系。有行业人士表示:“发酵饮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所包含的种类繁多。举例来说,经常接触到的利用豆奶、果汁等进行发酵的饮料及现在市场中常见的格瓦斯、果醋等,都属于发酵饮料的范畴。”

    2015年,发酵饮料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并为行业所关注。在发酵饮料潮中,以发酵果蔬汁饮料及酵素饮料两个名词独占鳌头,吸引了行业目光。尽管发酵果蔬汁饮料与酵素饮料命名角度不同,然而都是指由果蔬经发酵的果蔬汁饮品。

    “细分融合”

    加速流行

    发酵工艺有着悠久历史,其中,酵素早在日本、我国台湾等地区风靡,那为何直到去年才得到国内行业关注?

    首先,日渐在国内兴起的酵素产品原本就在局部渠道和部分人群里受到追捧,因而这一概念也在慢慢成熟,延伸而来的酵素梅也曾在国内风靡一时。目前年轻人、女性在餐饮渠道、宾馆等部分场所都有食用酵素的体验。据浙江波仔食品有限公司调查显示,酵素多源于网上购买,价格在100元以上。市场有需求、消费者有消费能力就有市场,因而催生了酵素饮料的出现。

    其次,近两年发酵的乳酸菌饮料在快速成长,证明发酵概念在成熟,发酵饮料有了一个起跳平台。往前推3年,乳酸菌饮料已经培养出一定的消费市场及众多消费者,不乏企业借助乳酸菌饮料应势而起,并引起伊利、蒙牛、康师傅等企业的关注涉足。依托乳酸菌饮料已经培养的人群,发酵饮料随之推出并盛行。

    此外,对于近两年不够景气的饮料行业来说,更需要创新。创新通常有两个途径:细分和融合。在食品行业高度竞争的今天,对现有品类、产品进行细分与融合的叠加更成为风尚。不以饮料品类、原料为划分依据,而以某一共同特点、属性为评判依据的概念饮品,呈现出集群式发展趋势。除发酵饮料外,2015年以脉动为首,海之言、水动乐等为代表,以口味为主要分类依据的“清淡饮料”的流行,同样是老树新花的新概念集群的诞生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发酵似乎也有着“全球一体化”的流行现象。基于销售数据并参考食品专家的意见,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连锁超市WholeFoodsMarket公布的2016年食品趋势预测中提到,不管出于口味偏好还是健康考虑,发酵类和带有益生菌的食品越来越受欢迎。

    广东珠海酵之素食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杨庆认为,随着品类不断细分,门槛不断提高,发酵类饮料会爆出很多大单品,果醋和格瓦斯已是大单品,乳酸菌也是近两年一个爆发的大单品,相信酵素饮料会是未来两至三年爆发的又一个发酵饮料大单品。

    定位佐餐

    主攻餐饮渠道

    从概念到趋势来看,发酵饮料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河北秦皇岛的经销商曾接触过酵素产品,认为这类饮品有一定的市场前景,相信可以引领消费。但作为经销商,他们更关心的则是发酵饮料的整体定位如何?适合怎样的经销商代理?

    尽管发展空间较大,但就目前来看,参与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没有行业领导品牌加入,品类的市场教育及营销工作主要依靠前期相关产品的铺垫,发酵饮料仍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对于经销商产品结构而言,发酵饮料不属于走量型产品。而由于本身成本较高、且工艺较为复杂,因而溢价能力较高,加之酵素发酵果蔬汁饮料价格普遍偏高,作为新品类也自然有着较高的利润,因此发酵饮料可以作为利润产品持有。比如,河北石家庄现代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艾酵客发酵果蔬汁每瓶为360毫升,定价5—6元;珠海酵之素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ENG品牌酵素饮料每罐为220毫升,终端建议零售价12元,都给经销商留足了毛利空间。

    此外,发酵饮料提出了佐餐的定位,因此从销售渠道而言,目前多家企业以餐饮渠道来作为主要运作渠道,同时兼顾商超以及宾馆等特通渠道。由于果蔬汁本身的市场重点在餐饮市场,发酵果蔬汁产品目前处于萌芽期,因此经销商在选择时可以依据自身是否有相关渠道优势来进行选择。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