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解读定制家具工业4.0 柔性化生产

分享到: 更多
2017-06-02 来源:家居热线

如今,定制家居行业都在争相拥抱“工业4.0”时代,仿佛未能赶上这一趟工业班车,就会落于人后,那么,您对这一波工艺革新的大潮有什么了解?您知道什么是定制家具工业4.0、柔性化生产吗?

何为“工业4.0”?

“工业4.0”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该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工业4.0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原材料(物质)=“信息”。具体来讲,就是工厂内采购来的原材料,被“贴上”一个标签:这是给A客户生产的XX产品,XX项工艺中的原材料。准确来说,是智能工厂中使用了含有信息的“原材料”,实现了“原材料(物质)=“信息”,制造业终将成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所以工业4.0将成为最后一次工业革命。

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很专业的技术,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国在制造工程工业上的领军地位。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即信息物理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在社会根本上,德国完善的民主法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德国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更是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提升效率的真正利器。

柔性化生产是什么?

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这种柔性生产不仅强调的是设备技术上的智能化,也表现在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上。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在汽车,纺织,电子等领域。当然,在家具制造领域也不算是稀奇的事物了。“柔性化生产”是相对于“刚性化生产”而言的,很多人可能对“刚性化生产”这个概念不熟悉。

“刚性化生产线”是为某种特定产品,特意制造的生产线。具有效率高、质量好等优点,但是一旦这种产品不生产了,这条生产线就不能用了。

目前,“刚性自动化的窘境”主要体现在技术、管理等层面上:

1.技术刚性

机器生产的只是标准产品,当一条生产线实现全自动化以后,柔性也随之丧失,因为要依靠大量机器设备来完成生产(即硬件投资加大)。一旦市场需求、产品种类发生变化,硬件的更换成本非常高。

一条生产线一个月可以生产1万辆汽车或者100万部手机,但是严重缺乏灵活性,就像一个人很健壮,但是胳膊腿不灵活。在当今这个创新加速的时代,这种“刚性自动化”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

2.管理刚性

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都需要很先进的电脑设备用于控制与管理。为什么一些中国工厂在自动化程度不输于欧美同行的情况下,生产效率和市场适应性仍然落于下风?这更多是管理问题。

中国工厂的专业分工非常细,甚至细化到工序,决定因素变成了熟练程度,而非专业水平。美国工厂的分工是流程分工,一个流程必须全部熟悉。

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从传统经济到智能经济,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关键,就是如何从“刚性生产”转向“柔性生产”。

家居业在柔性生产上的表现

索菲亚投入亚洲定制衣柜企业第一条使用的柔性生产线。据了解,柔性生产线是把多台可以调整的机床(多为专用机床)联结起来,配以自动运送装置组成的生产线。

它依靠计算机管理,并将多种生产模式结合,从而能够减少生产成本做到物尽其用。这样子的柔性生产线,有条不紊的工作着,工人不多,只在极少的岗位上对电脑进行操作。

柔性生产的本质,是使生产过程由厂家主导,转型为消费者主导。因为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思维,把消费者与生产者一体化,就成为关键。

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企业通过对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更快的找准市场,同时通过开放生产环节,让消费者介入生产过程。

柔性化生产对于中国制造的创新发展、提质增效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点评:

柔性化技术的革新与升级也势必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全新的提升,在世界制造业领域中打造全新的“柔性中国”,必将成为打通互联网、家具定制和家具工业4.0的通道口,为中国制造打下基础。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