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东山五县工艺美术名不虚传

分享到: 更多
2017-11-03 来源:晋中市工艺美术协会

           晋中是著名的晋商故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文化。晋中市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将于10月10日开幕,展期10天,面向大众,全天免费开放。

晋中市悠久的人文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晋商文化,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所在地平遥、祁县,又因著名的推光漆和玻璃器皿制作工艺被中国轻工联合会授予“中国推光漆器之都”、“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的美称。

历史悠久、星光灿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漆器已初具雏形,在唐代形成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髹饰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闻名遐迩。今天的晋中共有工艺美术企业(作坊)500余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产品涉及10大品类,30个小类,上万个品种。近年来获国家级“金凤凰”和“百花奖”金奖7 枚,银奖 10枚、铜奖 11枚、优秀奖 9枚。部分工美产品畅销全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市现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5名,省工艺美术大师17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级非遗传承人8名,省级非遗手工技艺1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的作品《玉宇琼楼》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做强产业、集群发展

经过近几年努力,我市已初具规模的产品有:平遥的推光漆器、明清仿古家具,祁县的玻璃工艺品,榆次的黑陶,和顺的刺绣,太谷的传统宫灯、砖雕等,特别是平遥漆器和祁县玻璃器皿已形成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形成了在国内具有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推光漆器和玻璃器皿产业集聚区。

寿阳地处太行西麓、晋中东部,春秋时称马首邑,西晋建置寿阳。早在春秋时就有绳纹陶器的烧制工艺;远古时轩辕大战蚩尤的中国戏剧“活化石”——傩舞面具,至今仍在传演传承;北魏时期的阳摩寺大型摩崖石刻石佛造像一千余尊,气势浩大,威严壮观;宋代福海寺《千佛碑》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至今保存;具有寿阳特色的段王瓷窑,在宋代就有烧制工艺,遗存器物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国保”宋代古建普光寺、元明时期的《关公庙壁画》、龙天庙《龙王布雨》壁画、清代大佛寺《佛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成佛》等寺庙壁画,精美绝伦。

炭雕梅兰竹菊

皮雕糊染

经过近年普查,寿阳县从事民间手工艺人190余人,民办展馆7家,培训机构5家,工商注册已登记的有12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性企业有2家。工艺品类主要涵盖了手工剪纸类、纤维编织类、民族技艺类、花画工艺类、刺绣布艺类、陶艺金属类、雕塑微雕类7大类24种。获得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项6个,市级奖项30个,县级奖项44个;获得国家级非遗称号的有1个,省级非遗6个,市级非遗12个,县级29个。其中寿阳福寿剪纸参加中国农博会展览、广交会展览、杭州全国民间手工技艺展览并获奖;寿阳傩舞爱社面具赴澳门参加《中国年俗大展》并获奖;北魏鎏金造像赴日本展出,并在山西省博物馆永久展出;素兰福寿文化馆的炭雕《四君子》参加山西省首届文博会获金奖,参加晋中手工技艺大赛获一等奖;王氏皮雕参加第三届山西省文博会获铜奖;高俊峰五谷画《福山寿水》获晋中市手工技艺作品大赛二等奖;布艺《黄腰黑肚》《八宝福枕》参加山西省民间手工技艺大展并获奖。

五谷画

在民间自办展馆中,段王瓷窑瓷器、农耕器具等藏品达二万余件的生云博物馆、民间自筹资金、近千幅民俗画的孙钟秀民俗画展馆、两千余件象形石雕的胡富生天艺石文化展馆等,被晋中市文化局、晋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优秀民办文化展馆”、“民办文化示范基地”。韩富林、胡富生、孙钟秀、岳生云、米兰英等10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山西省非遗传承人”、“山西省民间工艺大师”、“晋中市民间收藏家”、“寿阳十佳民间艺术家”等。

刺绣

昔阳县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手工制作行业,它不仅有较高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也是我县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集中体现了民族工艺的优秀传统。

根雕

我县的工艺美术行业种类较多,其中主要有“根(艺)雕、石刻、木刻、核雕、刺绣、布艺、面塑、泥塑、剪纸”等十余种,它们不仅是艺术精华,更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地域文化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变革、经济的发展,这些宝贵的工业文化财富在传承发展的路上砥砺前行。目前,从业人员在800人左右,高级职称有1人,中级职称有7人。

面塑

昔阳县的工美人,多年来在这片热土上奋斗不息、耕耘不止,取得了一定成绩。刘长寿的根雕《寿》获得了省第二届文博会铜奖;武卫红的奇石《盘龙云海》获得了“黎氏阁”杯石文化博览会金奖,《瑞兽观音》、《鸟壶遗韵》“黎氏阁”杯石文化博览会银奖;从事面塑技艺的任保胜《四大天王》作品获得了晋中市手工技艺大赛一等奖;泥塑的卜斌文《战天斗地》作品获得了山西省大赛二等奖等等。尤其是我县孔氏乡马蟾岩村被列为全国崖柏根艺发育地之一后,根雕艺术更是方兴未艾,涌现出了大批从事根艺的专业人员。

泥塑

从目前来看,工艺美术市场潜力比较大,前景较好,特别是市联社提出的晋中工艺美术行业三年行动计划,给我县的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相信通过昔阳工美人的不懈努力,昔阳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体系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更好地服务昔阳城市建设。

和顺历史悠久,孕育了“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和顺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是全县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各类传统手工艺繁多,工美行业作品层出不穷。现存的有晋绣、剪纸、根雕、五谷画、蛋雕、木雕、泥塑、布艺、传统剪纸、石刻等传统手工艺。作品主题多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为背景,突出山、水、人、物、鸟、兽、风景等类型。充分体现了和顺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和顺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母子情狮虎针葫芦

和顺刺绣行业成绩显著,手工刺绣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产品已向多元化发展,市场前景看好,涌现出了范素萍、白巧英两位不同风格的工艺美术大师。太行刺绣厂白巧英是传承祖辈闺秀技艺的“第八代传人”,她以创新民间刺绣艺术为宗旨,现已开发出割绣、彩绣、贴绣、漏绣和布艺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作品形象逼真传神,画面质感丰润,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2004年,在“第六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晋中市第二届民间艺术节博览会”获得金奖;2007年被山西省民间艺术协会评为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

白巧英作品

《美丽中华》

卉丰手工艺中心范素萍,出身于牵绣世家,受祖母启蒙,成了北方名副其实的牵绣代表人物。2007年注册“晋绣”商标;2008年作品,《祥龙献佛》获“百花杯”优秀奖;2011年作品《和谐中国》获得“百花奖”金奖。多件作品被国家、省、市博物馆收藏,有些还做为礼品赠送外宾。

范素萍晋绣

这些艺术大师的涌现,为和顺传承、创新、弘扬民间艺术,使之朝着积极向上,健康乐观,体现民俗民情的方向发展,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他们创建的刺绣培训班,为下岗女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学习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和顺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和顺手工艺美术发展,为和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左权县,文化底蕴丰厚,曾被省和国家命名为“山西省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以“布军虎”为代表的民俗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在民间,将军虎是驱邪避灾,坚强勇敢,平安吉祥的象征。将军虎系列手工艺品在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获银奖;民间手工艺品已获国家鸭卧莲、布老虎、布狮子、双鱼帽等6项外观设计专利。将军虎、绣球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优秀奖;2009年入选《新中国国礼艺术家精品》并被推荐为国礼使用;获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2010年被晋中市列入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011年获山西民间工艺美术三等奖;2013年获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014年在山西省首届“三晋巧姐”手工艺品大赛布艺类获二等奖;同年鱼帽、狮头帽也相继获奖。2015年获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2项,2017年获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银奖3项,优秀奖3项等。

将军虎民俗文化传播公司还以民俗服装为特色启航,以亮丽新颖而出色出彩,产品遍及全国各地群众文艺团体。

左权县有芳剪纸艺术公司以创作红色剪纸作品为主,倡导用红色文化引领人,教育人。《战在太行》、《廉在太行》剪纸作品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左权战斗生活的廉政故事。鸟、花、虫、字挂轴,《孟母教子故事》剪纸精品册等万余件。2015年7月19日参加了晋中市文化局主办的第二届手工技艺作品大赛,获得一等奖。2015年9月9日参加了山西省第二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获得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 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公司计划2016年——2020年间,投资五百万,争取建成一馆(剪纸文化博物馆)、一室(剪纸文化体验室)、一链(剪纸文化产业延伸链)、和六大基地的红色文化大院,即:剪纸产品研发基地、剪纸人才培养基地、剪纸产品生产基地、剪纸产品展销和文化观赏旅游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榆社工艺美术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上世纪七十年代,二轻企业工艺美术厂、金漆厂为榆社培育了大批彩画、雕塑等工艺美术人才,为工美行业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县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县委、县政府对工美行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工美行业商会组织建设、人才技能培训、展销平台搭建、资金项目申报、信息政策宣传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服务,使人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涌现培育了一批工美企业和工美作坊。尤其是榆社古建彩画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彩绘、壁画、雕塑、造像四大门类,成立了150多支古建专业队伍,从业人员达到3000余人,承建了全国许多地方的文物古迹、名胜景点、仿古建筑等工程的规划和施工。甚至走出国门,日本、美国和立陶宛都留下了榆社古建人的足迹,目前,古建行业年收入超过1亿元,成为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之一,榆社古建彩绘技艺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就了榆社“古建之乡”的美誉。

玉雕、木雕、刺绣、面塑、布艺、线编、剪纸等手工技艺发展事态良好,以加工玉系列产品为主的榆社石花缘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即将投入试生产;梁氏木雕、榆社晋绣、面塑等工艺技艺获得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不少工艺精湛、形象生动、极具地方特色和乡愁韵味的作品多次走出去参加了各级各类工美展评和创作比赛活动,并获得了国家以及省、市级奖励和好评。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壮大,必将为榆社文化技艺传承、旅游产业开发以及脱贫致富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