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6人新获泉州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0
2019-05-10 来源:海丝商报

 
陈显智


王晓鹏


陈凯峰

    日前,第三届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公布,南安6位工艺美术艺人榜上有名。6人分别为:康美镇苏清良(木偶头)、康美镇苏华荣(木偶头)、洪濑镇王晓鹏(锡雕工艺)、洪梅镇陈显智(民间工艺佛帽)、洪梅镇陈凯峰(民间工艺佛帽)、康美镇傅子聪(木偶头)。据悉,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每三年评选一届,此次为第三届评选。至此,南安市现有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3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6个。

    下一阶段,南安市城联社将开展首届南安市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从南安市从事木(根)雕工艺、树脂工艺、花画工艺、编织工艺、石(玉)雕工艺、金属工艺、藤铁工艺、民间工艺、艺术陶瓷、珠宝首饰、漆艺及其他工艺的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员中,确定出10名南安市工艺美术大师,并建立南安市工艺美术人才数据库。初步人选推荐工作将于5月15日前完成。

    本报记者李贵灵黄伟励黄奕群文/图

    85后传承人王晓鹏:学锡雕不难,就是需要时间和耐心

    在南安本次获评的工艺美术大师中,1989年出生的王晓鹏年龄最小。王晓鹏是锡雕工艺第七代传人,从初中起,便跟着父亲王志刚开始学手艺,如今,年仅30岁的他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我从小就喜欢这种传统的东西,学锡雕说难也不难,就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王晓鹏随父亲学艺三四年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开始学都觉得有意思,但是时间一久,有些人会觉得无趣。”王晓鹏展示了一对盘龙烛台,烛台上的龙活灵活现地盘踞在一根柱子上,底下是精美的底座,他告诉记者,上面龙的鳞片需要一片一片手工粘贴,做一对烛台,就要一个多月。

    锡雕是个细致活,制作技法更是考究,锻、錾、塑、雕、焊、镶嵌、多材质组合等技法,每一项都十分精细,不可马虎大意。王晓鹏认为,做锡雕,最复杂的就是焊接和配材料了,“从熔化锡锭开始,到设计草图、压平板、裁剪、上色……经过10多道甚至是30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一件成品”。

    有一次,王晓鹏看到一艘精美的古船,灵感一来,就想用锡雕工艺展现出来。这一做就是三个月。在他的耐心制作下,古船成品雕梁画栋,精美异常。

    父亲王志刚曾入选第二届泉州工艺美术大师。据他介绍,锡雕工艺传承于嘉庆道光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民国以前,闽南的婚嫁习俗里大多要配备锡灯和锡壶,意指“添丁进财”和“赐福”。如今,也只剩下闽西北还有这样的习俗,而他家做出的手工锡雕也大多销往台湾和东南亚。

    “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真不多。”王志刚说,这门工艺最辛苦的就是烧炉熔化锡锭。“熔完锡出来,通常是满脸炭灰,浑身是汗。这锡还是‘重金属’,搅拌起来特别重。”王志刚的妻子说,“他们家前后收过十几个徒弟,但都待不住,长的能待四五年就不错了,短的一两天就走了。”

    王志刚透露,这样纯手工制作锡雕的工艺,在洪濑乃至南安没有别家。“现在年轻人比较有创新,我儿子的手艺比我更好,他能把像茶道这样的现代元素融入作品里。”他希望这门工艺能够传承下去,7岁的孙子如果有兴趣,以后长大后也支持他做这一门工艺。

    堂兄弟同时入选:希望在传承和创新中将手艺做得更好

    此次同时入选的陈显智和陈凯峰是堂兄弟。他们从爷爷手里继承下来的木雕、木偶头雕刻和佛饰、佛帽手艺,如今,会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因此,他们倍加珍惜,希望在传承和创新中,将老手艺做得更好。

    从小看着爷爷做事的陈显智,自小便对手工艺制作充满兴趣。“我爷爷会很多手艺,关于古建筑的方方面面、佛饰和佛帽、木雕等工艺品,甚至制作秤和打铜,他都精通。”陈显智告诉记者,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拿着一块木头跟着爷爷学雕刻,虽不成形,但是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显智正式开始学木偶雕刻和佛帽制作则是15岁的时候。想学好这门手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10多年来陈显智潜心向爷爷学习。“做好木偶雕刻起码要学习10年以上的时间,还要有天赋。年轻的时候也不觉得累,常常通宵就为了雕好一个木偶头。”陈显智说。

    在陈显智家中,记者看到,金闪闪的文帝帽上,盘着金龙,镶着珍珠,精美又大气;小巧玲珑的木头帽子,精致又美观。“制作佛帽需要二三十道工序,一顶就需要10多天的时间,其中最难的便是图样设计。”陈显智说,以纸和皮作为基础材料的佛帽不少延续了旧时的款式,但是仍需要跟随时代进行细节的改变和创新,作为佛像和表演时专用的佛帽,远销台湾时常常是“量身定做”,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而陈凯峰一家则更偏向于佛饰和佛帽的制作,“其实我也是因为兴趣才投身这一行的,我已经做了20年的时间,做手工艺品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陈凯峰告诉记者,制作者首先要对民俗文化要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陈凯峰介绍,这些年他不断改进工艺,现在佛饰上的图案已经更倾向于立体的图案。为了加快制作速度,陈凯峰引入激光雕刻,相比以前,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虽然一些手工制作的步骤仍旧无法替换,但创新,让我们的手工艺品更优秀,也更加符合顾客的需求。”

    “做工艺难,枯燥赚钱少,很少年轻人愿意学习了。”在采访中,陈显智和陈凯峰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记者也发现,他们家族中现在从事手工艺制作的都是30岁以上的中年人,家庭手工式的作坊里鲜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陈显智的儿子今年25岁,虽然尚未决定今后是否从事这一行,但仍选择在暑假协助父亲进行简单的制作。“一直以来,做这行的人就少,前后收过上百个学徒,能留下来的寥寥无几。”陈显智说,学习由于制作佛帽相比木偶头更容易,所以自己的工作室仅能聘到七八个制作佛帽的工人。

    陈凯峰家的情况亦是如此,“产量不高,又费时费工,年轻人怎么会愿意学习?”陈凯峰表示,附近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前去参观,“有兴趣的孩子,我愿意教授他们手艺。”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