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皮革行业面临的形势及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

0
2021-11-18 来源:中国皮革协会

 编者按:

2021年8月31日,由中国皮革协会牵头编制的《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2021-2025年)》(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指导意见》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容:“十三五”行业发展回顾和“十四五”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以及附录皮革行业重点发展方向。

为更好地宣贯《指导意见》,本刊从2021年第10期开始,选取《指导意见》中的主要内容连续刊发,以方便读者查阅。

 

 

“十四五”皮革行业面临的形势及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重大战路和政策实施带来利好,内外双循环的新格局支撑产业发展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路,以及多项为企业减负降本、创新赋能的政策措施,不仅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贸易环境,也增强了区域发展协同性,全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路,提出构建“加快形成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目前,以供给结构动态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特征的内循环体系正在逐步成型,为中国皮革行业依托双循环新格局,谋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消费全面升级时代到来,给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攀升和数字化带来的消费推动力,我国正迎来一个消费全面升级的新时代,消费由“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增长”的趋势愈发明显。伴随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皮革行业作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产业,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表现为追求品质和品牌,遍求绿色生态和健康,寻求商品的文化与情感价值,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体验化的新消费特点。

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新的消费模式、消费业态和消费力量的快速演变,在这个嬗变的过程中,皮革行业品牌亟须主动出击,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适应这些新的消费特点,依托新消费崛起这一新趋势开创新的发展天地。

3、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皮革行业产业链完整,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且经过不断适应市场,皮革业已经形成全球独具优势的快速响应的研发和供应链系统,使行业具有更强的发展韧性和发展弹性,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产业布局上,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在新技术、新平台上实现新跨越,走转移与转型结合、提升与扩张共进的新型产业化发展之路。产业链布局不断优化,对整合资源、提升效率、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4、科技创新重塑产业结构,带来发展新机遇

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变革,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将重构皮革产业的结构和形态。以5G、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区块链为标志,信息技术与皮革产业的深度融合加速,皮革行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等关键环节将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新的生产模式将颠覆传统模式,智能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智能化产业基地将引领产业发展。无铬躁技术、脚型大数据与鞋类舒适性研究、制鞋离散型自动化系统集成、全流程信息一体化平台研发等行业关键性技术的突破,给产业发展带来新动力。这些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创新将对产业链、价值链等产生革命性影响,也给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1、世界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重振面临巨大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贸易壁垒风险激增。在此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再平衡趋势加速,其布局由成本至上转向成本、市场、安全等多因素并重。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吸引制造业回流,以东南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皮革业快速崛起,中国皮革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新的格局将对全球皮革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给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中国皮革产业带来严峻挑战。

2、在经济低增速发展的新常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难度加大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此大环境下,受诸多因素影响,皮革行业难以再现“十三五”以前的高速增长,增速逐渐趋缓,“十四五”期间将步入低增速发展的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皮革行业由原来的追求数量规模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高质量发展对行业提出更高要求,行业、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依托“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解决好产业经济循环中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实现皮革制造提质升级,稳固和做强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

3、产业发展面临多方面压力,亟待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转型的战略机遇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环保高压的态势仍将持续,政策的收紧和严苛的环保标准将使得皮革行业继续面临较为严峻的环保治理压力和挑战。

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飞织、超纤等材料对天然皮革应用市场份额的挤占态势仍将持续,天然皮革要赢得新生代消费者的青睐,亟需在保持自身优良特性的前提下加强研发创新和设计创新,化解代用材料的冲击。在市场环境方面,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企业诚信意识不强,失信现象困扰行业。产业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不完善,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亟待破解。

(三)综合判断

从外部环境看,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加剧,国际贸易投资萎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一系列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突如其来的疫情又让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但是,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皮革行业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善且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高素质的产业职工队伍、极具潜力的内销市场,“十四五”是我国皮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由皮革大国向皮革强国迈进的关键期。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立足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节点,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方向,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出发点,使皮革行业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以科技创新、质量标准、绿色低碳、“三品””战略、产业集群等为抓手,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竞争优势更加明显、龙头品牌引领和区域品牌集聚、产业链条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由皮革大国继续向世界皮革强国迈进。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皮革行业的发展目标是:

——生产效益平稳增长。保持皮革行业主要产品产销量的平稳增长,稳定出口,扩大内需,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增长潜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皮革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全产业链共同参与的创新体系,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R&D)投入年均增长10%,专利数量年均增长10%。

——质量品牌建设稳步推进。不断提高全行业质量水平,持续优化标准供给,强化标准引领作用。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组织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100项以上,皮革国际标准采标率从92%提高到95%。以真皮标志、生态皮革等为载体,培育一批行业知名品牌,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3~5个。

——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保持出口持续稳定,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和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出口目的地结构,巩固传统出口市场优势,境外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

——绿色制造水平得到新提升。进一步提高皮革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水重复利用率提高10%。在全国分区域新建4~6个含铬皮革废碎料处置或利用的示范项目。进一步提高制鞋水性胶粘剂和热熔型胶粘剂使用比重,提升处理剂的环保性,从源头减少制鞋生产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中流砥柱作用,推出一批智慧型、示范型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培育新型产业集群,优化空间布局,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55%以上。

——数字化运营能力不断提升。鼓励新零售、新消费的发展,借助数字经济带动产业创新销售模式,扩展数字化运营能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依托各类适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上销售新模式,有效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全渠道营销水平,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品牌企业线上销售占比达到35%以上。

——行业人才梯队更加稳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技能培训、竞赛等工作,探索建立有利于专业人才成长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强化对专精特新人才的吸纳,建立有层次、有广度的人才梯队,为行业发展奠定坚实人力资源基础。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