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治达:为中国五金行业赢得国际标准主导权

0
2022-12-05 来源:中国周刊

 格局是一种深度,大音希声;格局是一种品性,大巧若拙;格局是一种姿态,大象无形。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格局大了,就会有无限可能。

诺霸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的曾治达总经理是一位有着大格局、大视野的实干者,是一位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企业家。十六年来,诺霸(上海)始终坚持“安全、服务、专业、创新”的原则,立足市场,把握潮流,做新趋势的推动者,成为中国大陆扭矩行业的先锋。诺霸(上海)始终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行业创新发展,引领行业标准的制定,助力中国标委会制定首部行业内的ISO标准,为中国五金工具行业赢得国际标准主导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使命决定高度

曾治达针对中国五金工具行业的发展趋势侃侃而谈,“诺霸进入中国,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使命。”曾治达表示,进入中国市场后,诺霸花3年时间用教育市场的手段完成了市场培养,转而向标准制定者的角色迈进。

诺霸集团1942年在英国创立,从为劳斯莱斯制造扭矩扳手起家,是英国第一家专业制造扭矩扳手的公司。诺霸因为自身的杰出表现而两次荣获“英国女王奖”。

2006年诺霸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成立。随着诺霸在中国行业的发展与成长,在国内航天航空、能源电力、轨道交通、海上平台、矿山挖掘等多个领域的知名企业内都会看到诺霸产品的身影。这不仅是客户对诺霸产品品质的信任,更是对诺霸扭矩工位完美解决方案的认可。

诺霸(上海)自进入中国以来,从教育入手,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在中国行业内传播扭矩与标准的意识。诺霸(上海)的扭矩校准实验室也紧锣密鼓的完成筹建,并通过了CNAS、TAF及计量标准考核的认可,在动力扭矩扳子和扭矩倍增器领域的校准水平与国际同步。

同时,诺霸注重实验室能力的独特性。例如针对航天航空客户的非同轴倍增器检测需求,特意研发了50000N.m的扭矩检测测试架,不仅实现了实验室的能力扩项,更满足了行业客户的本土化送检需求,大幅降低了客户千里迢迢送至国外检测的送检成本。


ISO米兰会议-中国代表团合影


实验室校准设备


智能工位解决方案线稿图


实验室作为诺霸(上海)最坚实的技术后盾,不仅仅是溯源的终点,更是扭矩标准的研发基地。诺霸作为国内标委会成员之一,积极参与国内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以自身的丰富经验配合“中国标准 2035”政策指导,助力国内标准的制定与发展,并带领中国工具五金标委会与国际接轨。中国工具五金标委会在诺霸(上海)的协助下,跻身ISO国际标准的舞台,为中国五金行业赢得国际标准的主导权。这对于中国五金产业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变革。

自2016年开始,诺霸(上海)协助中国工具五金标委会参与ISO 21982《棘轮扳手》国际标准的起草与制定,并突破欧美国家的种种阻碍。2020年7月29日,中国五金工具行业创造了历史性辉煌纪录,首次成功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21982:2020正式发布,打破了一直以来由欧美国家垄断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加了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过程中的话语权。不仅在世界五金工具行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成为中国标准化道路上的风向标。

曾治达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对外交流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他多次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的扭矩标准制定,并协助中国代表团与全球ISO标准专家进行深入的技术沟通。

因带领诺霸(上海)公司协助中国工具五金标委会制定国际标准带动了我国五金工具行业的发展,今年曾治达应邀参加第三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分享行业发展新趋势以及创新经验。

让智能改变中国

创新的路上,诺霸从来不曾停下自身的步伐。这源于曾治达乐于分享的精神。从智能制造的理念,到落地执行的方式方法,诺霸与整个行业分享着自己的远见与经验。无惧同行模仿的背后,是诺霸勇往无前的干劲与闯劲,是诺霸希望整个中国市场同心协力奋勇前行的美好愿景。

因此,诺霸引领着市场的发展,其不断技术创新的底气,令行业的后来者们始终仰望着诺霸前行的背影,无法超越。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下,唯有以科技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使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近年来,诺霸(上海)立足创新,锻造品牌,做行业的引领者;坚守工匠精神的职业精髓,追求卓越品质,将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结合起来。

2013年,诺霸(上海)首台自主研发扭矩工具检测车落地并通过0.3级计量器具资格认定,获得专利证书。迄今为止,诺霸已斩获3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如此优异的成绩,使诺霸先后成为上海的“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

同年,曾治达凭借自身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助推诺霸着手产品的智能转型,并提出用ABC(AI+BIG DATA+CLOUD)的高新科技为中国制造业提供智能产线工业4.0解决方案的构想。

自从业以来,曾治达就秉持诺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投身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将最新的智能技术带入诺霸。他更关注制造企业的整体生产环境提升,以人为本实现整体操作环境的联动与数据整合分析。他的专心专注专能,使诺霸崛起于新领域新行业,以前瞻的眼光为客户提供全新的智能解决方案,从而开创了高科技满满的新技术时代。

“从创新的角度,诺霸不仅是在产品创新,而且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从工业方面提高国家的数字化工业水平。让智能改变生活,让智能改变中国。”曾治达如是说,也一直这样做。

2017年,诺霸(上海)公司与知名电动大巴制造厂家合作,开发新型智能工装的解决方案,正式开启了智能产线工业4.0技术解决方案的项目探索,为各大型流水生产厂家提供智能化产线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各不相同,却都完美契合客户需求,令诺霸在中国工业技改的智能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诺霸电动工具在风电行业的应用


作为我国高铁的战略合作伙伴,诺霸将智能解决方案带到了我国高铁制造业中。诺霸的丰富经验与积极参与不仅使得高铁制造商开始重视应用工业4.0,采取智能化生产,也免除了人为操作上的误差。诺霸协助中国高铁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大数据库建立与管理分析的技改提升,为中国高铁下一阶段的换代升级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作为业内的尖端产品,诺霸(上海)的智能产品刺激中国工具行业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近年来,诺霸(上海)向数字化、高端化进军,打造智慧工厂智能工程,带动业内企业加速转型的步伐。”曾治达表示。

谈及目前制造业遇到招工难等问题,曾治达认为需要从多方面看待。一方面是人员培训的问题。从人员招募到上岗操作,传统方式往往会在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方面投注过大。一旦人员产生流动,之前的成本付之东流,后续投入更无法估量。另一方面,则是人员的经验累积与产品的质量品控息息相关。没有科学的量化手段,就无法合理的进行管控。当生产随着人员变动而产生变数时,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最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则是数据与管理如何做到全局的透明化管控。

看似简单的招工问题,背后却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挂钩。诺霸(上海)将智能制造与ESG的战略化发展相结合,来为制造企业的制造产线解决这一难题。诺霸高科技的柔性产线智能解决方案为产线操作人员提供可视化指引,人员无需培训即可上岗操作。电脑通过流程软件派发生产任务,并完成工具的相关设定,杜绝漏打错打,极高的能源利用率与极低的能耗相辅相成,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节能减排。而数据的自动化归档与分析,则大大方便了品管人员,无需到现场便能掌握生产线上的每个数据,更是实现了整个制造企业全透明化的流程管理。

诺霸(上海)的智能产品解决方案不仅帮助企业节省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厂装配的精确度,也做到了精准定点管理与数据统筹分析,让制造变得更安全。

而知识汇库、研发的软硬件、实验室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则使诺霸(上海)的产品研发始终满足市场的需求,站在高科技的前沿,从而助力推动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节能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目标之下,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近几年,诺霸一直不断进行工艺的改进,原材料的改进。企业要有社会责任,对环境、对未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曾治达表示。

事实上,这与诺霸集团的整体发展策略脱不开关系。在生产、研发各方面,诺霸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希望通过绿色低碳的企业行为为地球的更好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2年,在面对原材料紧张的局面下,诺霸仍坚持不断改进产品技艺,将所有产品的外观喷涂全部变革为环保喷漆。工艺变革带来的成本上扬由诺霸自行消化吸收,为的就是进一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因为诺霸深知保护地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紧迫地步。而这一理念也贯穿了整个诺霸集团每个公司的运营,在诺霸集团处处可见ESG的身影。

事实上,早在诺霸新厂房建立之时,诺霸的管理层就从这个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问题。在厂房建设时,通过架设太阳能板的形式,实现了太阳能的收集与转化。诺霸产线的部分供电就来源于此。

而诺霸对待实验室也一样依循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实验室所要求的恒温恒湿,需要使用能源不间断的提供温度保证。除了降低温度外,诺霸(上海)实验室在筹建之时就利用巧思,使用双层墙体,并在墙体之间使用保温材料,确保整个实验室具有更好的保温性,从而降低能源的损耗。


动力检测标准原型机提供数据采集以供ISO 动力标准制定使用


TWC扭矩扳子校准架完成扳手校准与数据采集


诺霸现在也正联合各行业的制造企业,根据实际制造情况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发,从而降低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和耗电等,并希望通过努力延长产品使用期限的方式,进一步节约原材料,保护环境。尤其是在与诺霸合作最为密切的海上风电行业,诺霸与其龙头企业联手,正在模拟推演提升风机使用寿命的各类方案。

曾治达表示,在国内,诺霸的发展方向是轻资产,诺霸一直在给企业灌输节能减碳的观念,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协助他们节能减碳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让企业活力满满

“不仅仅是一个团队,这是一个家,一个很温暖的大家庭。这是我们企业的核心价值”,曾治达介绍说。今年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被封控在各自居住地内的诺霸人坚持“One Team, One Family”的信念,自愿成为志愿者为社区做贡献,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出力,让人感动。曾治达也做了志愿者,为整栋楼提供服务。这些成为志愿者的员工,在大白服外,仍不忘写上诺霸的名字。他们,以成为诺霸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对员工,诺霸将之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企业一直将员工的安全保障放在首位。在疫情期间,公司采取了轮岗的方式,鼓励员工错峰通勤,并投入很多新的科技产品,提高办公条件,帮助企业运营。通过远程居家办公的方式,在疫情期间为客户提供服务不打折的技术服务体验。这一服务体验,目前也已成为了诺霸常态化的体验之一。

曾治达表示,员工的生活是公司最关注的部分。公司在总部的支持下,专门成立了防疫基金,为诺霸的每个员工都提供补助,尤其是针对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员工家庭,更是及时给予他们物质上的补助。封控期间,员工一旦将生活、采购等方面的困境告知诺霸,公司人事会积极想办法处理,解决他们的当务之急。

通过磨合,诺霸(上海)运营模式在效率上有了明显的提升。诺霸员工始终心系公司,通过线上线下的多方配合,为客户提供周到的业务服务。

从小家到大家,诺霸员工自发的将“One Team, One Family”的诺霸愿景落在了实处。

6月1日,诺霸(上海)率先成为当时首批全面复工复产的企业之一。当时,诺霸(上海)考虑到疫情的反复与危险性,在复工复产前紧急召开数次管理层会议。由曾治达总经理牵头,以“安全”为第一要务,由行政部在完善了整套防疫流程,完成大量防疫物资采购,在环境、伙食等方面做了万全准备后,请少量关键岗位的员工到岗办公,其他员工以居家办公为主。这一举措既保证了诺霸(上海)的正常运营,也稳定了经历疫情后员工不安的心情。

诺霸的员工深爱着他们的“家”,并愿意积极地为这个“家”作出贡献。

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先机

“长远来看,我对中国的经济特有信心。诺霸进入中国十几年来,与中国市场一起成长,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中国市场的体量来看,这简直是个世界奇迹。”曾治达总经理表示,“全球疫情长期延续,加之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经济想要尽快复苏,要向经济‘内循环’挖掘新潜力。特别是制造业,从内需着手,用心经营市场,提高品牌认可度,把国内作为销售的主战场,我认为这是国内未来主要发展趋势。”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正处于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路上。国民品牌的树立与崛起,离不开高标准严要求的发展模式,更离不开品质的保证与背书。当今市场,早已非“低价称王”的时代。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市场更多的目光则是聚焦在品质之上。一个品牌,如果在“内循环”中能够以品质取胜,赢得市场。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外循环”中,它也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超越欧美制造业的王者。

“即将实施的碳关税,使外循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曾治达介绍说,今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了新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提案(CBAM),也就是俗称的碳关税。碳关税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23年至2026年是碳关税实施的过渡期。2027年起,欧盟将正式全面开征碳关税。

他表示,碳关税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直接征收的特别关税,这意味着对我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将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出口企业是个很大的挑战。这包含着整条生态链的东西,绝非凭借单个企业一己之力就能扭转的局面,需要整个供应链一起努力,共同攻克。因此,诺霸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协助中国企业,满足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从单纯追求利润目标,转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绿色道路。诺霸一直致力于强化标准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在世界经济进入低碳时代的新一轮增长中抢占先机。

“今日我以诺霸为荣,明日诺霸以我为傲。”诺霸(上海)将在曾治达总经理的带领下,坚持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引领行业创新与变革,为构建智能制造新生态贡献行业力量!(文/李莉)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