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奶计划亟待改革 专家建议纳入“农村营养改善计划”

分享到: 更多
2015-03-18 来源:新华网

旨在改善我国中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下称“学生奶计划”),至今已实施15年让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喝上了价廉质优的牛奶,如今却遭遇进校难题。专家在接受新华食品采访时表示,要推动学生奶项目良性发展,有必要对推广机构进行调整,将学生奶项目纳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加强推广力度。

困境:学生饮用奶遭遇“进校难

对于正在成长发育中承担紧张课业学习的孩子们来说,每天按时定量地饮用牛奶,能有效缓解营养不足,补充因活动散失的大量热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比利时、德国美国等国正式实施学生奶计划。在亚洲,日本是最早提倡学生奶的国家之一。据世界粮农组织对37个国家的调查:学生奶主要在中小学及托儿所供应;其中约23%的国家全部免费供应,约46%的国家实行学生奶补贴价格。在日本,已推广学生奶的小学占全日本小学总数的98%,中学占86%。

2000年11月15日,由当时的农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轻工业局七个部委局联合推广的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在全国分步启动。该项国家营养干预计划旨在通过在课间向在校中小学生提供一份优质牛奶,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并培养他们合理的膳食习惯。

2013年9月11日,由上述七部委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方式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称,经研究,将“学生奶计划”推广工作整体移交给中国奶业协会,原有的有关规章制度自动废止。

《通知》出台以后,学生奶数量锐减:2012年,全国日均供应学生奶1800万份;2013年,全国日均供应学生奶达到了2164万份;2014年这一数字预计骤降至约1600万份。

学生奶究竟为何遭遇困境?据了解,由于政府对学生奶的政策调整,加之食品安全的这一敏感话题,地方教育部门推广的积极性不高是主要原因。

释疑:因乳糖不耐叫停学生奶属“因噎废食”

牛奶对于学生是否重要?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马冠生表示,牛奶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的天然食品,“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特别是钙”。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青少年钙摄入量应保证每日1200~1500毫克;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儿童和青少年的钙摄入量是:4—10岁每天800毫克,11—17岁每天1000毫克。而实际上,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钙摄入量只达到建议量的30%—40%,这与我国青少年膳食中缺少牛奶类食品有直接关系。

对于一些地方出现过学生饮奶后因乳糖不耐症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当地政府便据此叫停学生奶的现象,马冠生表示,这实属“因噎废食”,乳糖不耐症并不能作为学生不喝牛奶的理由。据其介绍,我国青少年易产生乳糖不耐症是因为后天没有喝奶的习惯,幼时小肠中乳糖酶的活性退化,所以一喝奶就会出现腹胀、腹泻。经过多年推广,老师、家长对这一问题已经有较清楚的认知。

破局:理顺体制机制、加大投入

一方面是没有明确的牵头部门、没有政策支持为走进校园助力,学生奶计划或许将面临更大的困境;另一方面是覆盖面下降、学生营养水平受影响,“一杯奶”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发展。

“强调牛奶的问题,实际上是要引出午餐的问题,学生奶应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冠生说,50年间日本成年男人的平均身高增长10厘米,人们都说日本靠“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这说法并不全面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实施“营养午餐”计划才是改善民族身体素质的真正原因,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营养午餐”中必备的牛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学生奶计划的建议人、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专家委员会原主任蒋建平也赞成“将学生奶纳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议从2015年度起,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个学生每天再增加一钱用于购买学生奶,并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逐步增加。计划实施的重心可放在农村贫困地区,对当地青少年从出生到初中毕业实施全过程的保障或干预。

学生奶的发展或许迎来更强的一股“东风”。未来,我国要建校园足球示范学校,足球人口将达到2000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青少年营养水平的提升和改善。蒋建平同时建议,改善青少年营养水平尤其是钙摄入量的关键从喝牛奶开始,配合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向中小学生供应适当的学生奶以及新研发的奶制品。

学生奶计划要继续良性发展,破局之道在于理顺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分步骤地、采取多途径地推广计划。“尽管学生奶计划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推广难题,但是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哪怕能多一个孩子喝上牛奶,我们就能看到希望”,现年85岁高龄的蒋建平如是表示。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