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决定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

分享到: 更多
2016-06-08 来源:中新网

 [导读]
 在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作了发言。媒体描述任的发言短短2010字,不打官腔、不夸成绩、充满力量,反映了其年轻时的军人风格。几天后,发言稿的全文在网络上出现。

  笔者仔细阅读了任正非的发言,在总体上高度肯定这份发言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个观点也产生了歧义。因为任正非具备非常广泛深刻的影响力,所以,即使是看起来小的问题,也需要多加讨论、多加分析,以便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因此不揣冒昧,写一篇小文和任先生商榷。

  任正非的发言稿这样说:“我们国家百年振兴中国梦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老师。教育要瞄准未来。未来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不是以一般劳动力为中心的社会,没有文化不能驾驭。若这个时期时发生资本大规模雇佣‘智能机器人’,两极分化会更严重。这时,有可能西方制造业重回低成本,产业将转移回西方,我们将空心化。即使我们实现生产、服务过程智能化,需要的也是高级技师、专家、现代农民……因此,我们要争夺这个机会。就要大规模地培养人。”

  引起笔者注意的是这句话:“有可能西方制造业重回低成本,产业将转移回西方,我们将空心化。”虽然任正非在前面加上了“有可能”三个字,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预测,如果这个预测是真的,那么对中国的产业发展将是一个致命的挑战。

  那么,西方的制造业有可能回归本土,从而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的产业空心化吗?

  笔者的判断是,不大可能。

  首先,任正非作出这个判断的前提是资本大规模雇佣智能机器人,从而重回低成本,也就是说,低成本是技术革命的结果。笔者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同样的技术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之外的地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其土地成本、人力成本、资源成本等因素仍然具有比较优势。资本逐利的特性决定了其只能向低成本的地方流动,而不是向高成本的地方流动。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会有一些制造业会离开中国,但它们未必会回到美国。

  其次,笔者认为,由于工业4.0的发展,制造业的未来布局,既有成本驱动的因素,也有市场布局驱动的因素,而市场布局驱动的因素也许更大。

  很多人注意到了,所谓的工业4.0,包含着物联网、3D打印、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因素,其实所有这些因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方便、快捷。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协和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款超音速客机,飞得非常快。据报道,曾有一位贵夫人,到纽约参加晚会,到达之后发现晚礼服没有带,于是乘坐协和飞机回到伦敦,拿了衣服再乘坐协和飞机赶回纽约,晚会还没耽误。笔者当初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非常震撼,因为当时的笔者根本无法想象世界上会有这么快的客机。

  回到本文的主题,如果一位中国的消费者,通过私人设计师设计了一双鞋子,他(她)要求第二天就要拿到,那么,这双鞋是在美国生产好呢,还是在中国生产、甚至就在消费者住地附近生产好呢。当然是在中国、甚至就在消费者附近生产好。在美国生产,并由类似协和的飞机送来大概也是能做到的,但是资本不答应,成本太高了。

  所以,笔者研判,当技术革命带来了较大幅度的成本降低,市场的、消费者需求的因素凸显,大型跨国公司的生产布局,将越来越与市场布局相一致,也就是说,哪里有市场、哪里靠近市场,就在哪里布局生产。

  故而,未来制造业不是留在东方或者回归西方的问题,而是全球布局、靠近市场、便捷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

  还有一个事情,需要和任正非先生稍稍明确一下:任先生说国家百年振兴的基础在教育,教育要瞄准未来。对此观点,笔者完全赞成。需要补充的是,我们对人才的教育,不光是要培训技术性人才,文化类人才的培训、教育也很重要。通俗一点说,未来社会需要理科生,更需要文科生。因为归根到底,技术、产品是干和枝,文化才是根、是本。作者:王义伟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