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鞋:千针万线绱出的老手艺

分享到: 更多
2016-11-09 来源:大豫网


[导读]
今年74岁的徐如琴是一位很守旧的老太太,她吃自己加工的面条、用地锅做饭、不愿用手机、拒绝去城市的楼房里住。徐如琴没有时间像其他乡村老人一样,坐在墙根悠闲地晒太阳,只要有空闲,她都更愿意拿起针线,做一双虎头鞋。这是她守了五六十年的手艺。

  徐如琴上身穿着深蓝色外套,一头银白头发,精神矍铄,走路很快,跟人打招呼时不说话先笑,嘴角咧着,眼睛眯成一条缝,连眉梢都带着笑意。这是晚年生活安逸知足的老人,才会有的眼神。

  她带我们前往自己的家,这是周口鹿邑农村很常见的农家小院,简单的两间瓦房,门前晾着一排新收的玉米,鸡笼里几只鸡在咕咕地叫着,旁边的田地种着青菜。院子没有围墙,能看出来主人对外界的不设防。在外人看来,这间院子未免过于简陋,但徐如琴觉得,这里比城里的楼房要舒适得多。她也是在这座院子里,做了多年的虎头鞋。

  做鞋的手艺,是徐如琴少女时期就学会的。那是个年轻媳妇都会做鞋的时代,没有人特意教。她就坐在母亲旁边,看着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制。时间长了,自己摸索着也就会了。

  最初目的很简单,做虎头鞋只是为了给孩子们穿,可后来,没有人穿了,她还是愿意做,有时候一做就是一整天,“闲的时候就会想做,要是不做,心里空落落的,抓挠得很。”她眯着眼,笑着说。

  靠着“想做”的念头,她成了周口市鹿邑县宋河镇——这个自古就有做虎头鞋传统的地方,手艺最好的人。

  虎头鞋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而得名。穿虎头鞋,是很多河南人共有的幼时记忆。一岁左右的婴孩,穿着虎头鞋,蹒跚学步,在河南,曾是很常见的画面。

  除了实用功能,虎头鞋自古也被赋予了更美好的愿景:百兽之王的老虎能驱灾辟邪,穿过虎头鞋的孩子都远离灾难、平安健康。

  一双虎头鞋主要由鞋底、鞋帮和鞋头组成,做工繁琐复杂,要经过剪、贴、插、刺、缝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袼褙——用粗布和浆糊制作成的厚片,是鞋底的主要材料。为了使鞋底保暖和更柔软,两层布之间会特意加上一层麻袋皮。制作鞋底时,则需要刚好3层袼褙,外面再裹上一层白布。袼褙的数量不能多了,也不能少了,多了穿起来会沉重,少了则容易硌脚。

  纳鞋底也是个技术活,针脚的力度得恰到好处,穿起来才舒服,不能紧了,也不能松了;针脚间的距离得均匀,鞋底才能美观好看。这些,靠的全是经验。

  有虎头图案的鞋头,看起来小小的,却是最耗时的。虎头不同的部位,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线,一点一点往上绣,差一针都不会好看。而线的颜色搭配不好,则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对于徐如琴来说,做一双虎头鞋需要四天,仅做虎头,就需要至少两天的时间。“在那儿一坐,一天时间就没了。一双鞋下来,何止千针呐。”她说。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