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家居将迎来“黄金十年”

分享到: 更多
2017-11-15 来源:木材王国

近两年来,定制家居频繁出现在各大展会、媒体及各企业的资料中。顾名思义,定制家居就是根据消费者需求,对实地测量、方案设计、原料选择、生产加工、场安装等实行一体化服务,为每一位消费者量身打造出具有个人专属风格的家装系列产品。与一般产品相比,定制家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消费者的个性、生活态度和文化需求。在传统建材产品销售惨淡的今天,从事定制家居的企业订单却猛增,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不仅订单量增加,且每个订单的金额也越来越大,动辄过百万元,可谓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因此,有业内人士预言,定制家居将迎来它的黄金十年

定制家居

一户一经典,一家一世界

目前,市场上成品家具因款式、尺寸,以及不易融入整体装修风格等限制,无法满足人们对家居空间的需求。同时,在板材的环保要求上,消费者也难以把握。而定制家居在解决这些矛盾的同时,更能合理利用空间,也为日后的维护和调整提供了诸多方便。

以原木产品为主导的整木家居品牌覆盖了木门、楼梯、墙板、衣柜、橱柜、酒柜、吊顶、壁炉和地板等几大门类,有的甚至连实木家具都自己开发生产,其产品除了材质必须是原木外,家装的整体工艺、风格也与时俱进,充满创意及独特的魅力,力求呈现原木文化,突出纯原木、全屋定制、整体服务,凸显业主的尊贵与财富,真正实现一户一经典,一家一世界

众厂商开始打定制

目前,虽然市面上的木质家居产品类型丰富,但买到风格高度统一的却较难,若混搭,尺度又不易把握,如中国古典风格的红酒柜比较少,特别是一些与家具相配套的小部件更难买到。对于消费者而言,先买家具,还是先装修?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很多时候,房屋装修完,户主感觉很有新意,但放置家具后,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如果先买家具,买了一样家具,又看上另一个,这样容易造成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而定制家居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消费者首先提出对家居装修的大致风格、产品材质等要求,剩下的工作只需交由专业的定制家居企业去完成。

所谓定制就是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每一位消费者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设计想要的家装产品,企业则根据消费者的设计要求来提供个人专属服务。现在是个性消费时代,大规模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化服务便成为市场新蛋糕

现在,可以定制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不仅木门、楼梯、衣柜、橱柜等产品可以量身定制,连沙发、地板、洁具等也都可以根据消费者喜好、居室空间的尺寸,以及整体装饰风格量身定做。不少家具厂商还推出了从家具制作到饰品搭配的整体定制服务,让人们对家居有了空前丰富的想象空间。

定制家居

定制家居提高竞争门槛

定制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契合了顾客的消费心理。为了让顾客享受到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差异化家居产品在个性化设计和一对一贴身服务上一直在不断完善。在购买商品房后,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是找专门的家装公司设计装修,而生产定制品的企业可根据户型、面积等提供有针对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在设计先行、服务跟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以原木定制为主的企业,以高超的技艺、一流的品质和完美的设计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具有创造性、独特性、一对一贵族式快捷定制服务。

目前,从房门、地板、背景墙、天花板、鞋柜、玄关、沙发、桌椅到电视墙等,企业都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整体定制服务,达到空间和谐、尺度合适、风格统一的效果。这种定制服务,既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又提高了竞争门槛,使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和超越。

未来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家居装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定制化家居将成为主流,而它所承载的个性化设计、专业生产,以及品质化服务也将成为家居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定制家居

定制家居遭遇五大瓶颈

国内定制家具行业虽然经过了长达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但仍然处于相对初级的成长阶段,竞争无序、品质混乱、理念滞后等弊端明显,存在巨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

其一,部分企业急功近利,盲目扩张,提高产能,忽略了销售渠道建设和品牌完善,造成产销错位、产能过剩、低价倾销,不正当竞争,以致行业混乱不堪。

其二,质量良莠不齐。很多企业出于狭隘的成本控制理念,仍存在选料低劣、加工粗糙、服务缺失等问题,严重伤害了消费者情感,同时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三,企业缺乏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仿制、抄袭现象普遍,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企业技术层面相对萎缩,缺乏生命力,影响市场营销,严重阻碍了定制家具行业的革新和发展。

其四,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管理人才数量少、水平低。家族式管理、经验式管理、行政式管理现象极度普遍,营运协调能力差,市场反应敏感度必然低。

其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化程度低下,普遍存在管理松散、执行力缺失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虽然定制家居行业市场巨大,但要想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定制家居繁复的生产流程、漫长的生产周期和种类繁多的产品线导致产能低下。因此,企业必须要有一定实力,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都有保障的情况下,告别依靠高投入、粗犷式的外延性扩张来实现增长的方式,而是依靠技术革新、资源整合、优化管理、精细营销等综合软实力,进入新的发展轨道。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