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家具企业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分享到: 更多
2018-03-27 来源:东莞时间网

  3月16日,第39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以下简称“名家具展”)在厚街镇开幕,这是名家具展开办的第20个年份。作为家具行业的“风向标”,见微知著,名家具展上的一些元素,正在涌动着家具行业的变革浪潮。

  2018年,对于家具企业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材料成本、环保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继续呈上涨态势;另一方面,全屋定制将释放出更大的市场能量,跨界融合也为家具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资本的助推也将使行业生态迎来变局,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Ⅰ市场更加细分化

  越来越多有设计理念的品牌将出现,一些细分市场将出现更多的新锐品牌

  3月17日,名家具展第2天,东莞市环华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兰桂异常忙碌,“两天时间,达成意向的加盟商已经超过100家。”罗兰桂说。

  环华家居是台升集团旗下的公司,去年底,台升集团被推向了舆论焦点。风波过后,今年,台升集团将继续加大力度拓展内销市场,而环华家居将负起这个重担。

  去年,台升集团将畅销北美市场的雷格西品牌引入中国市场,并将纯正美式设计和时尚潮流相结合,推出了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现代美式家居。“去年我们发布了新品,今年将正式布局内销市场。”罗兰桂说。

  在罗兰桂看来,如今,80后、90后已经成为家具业消费主体,如何推出迎合这部分群体的家具,成为家具企业产品成败的重要因素。“这次家具展,新中式、轻奢、北欧风格的展品特别多,这也反映了家具业的新潮流。”

  而台升集团在拓展内销市场过程中,也将更加迎合年轻群体的需求。“雷格西这个品牌的产品,都是美国和中国的设计师共同设计研发的,瞄准的就是年轻消费群体,我们今年的计划是销售突破6000万元。”罗兰桂说。

  每年的名家具展,东莞市城市之窗家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赵家尧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城市之窗落户东莞已有17年,这17年间,通过不断求变,城市之窗在家具行业站稳了脚跟。

  这次名家具展,为迎合市场潮流,城市之窗带着旗下新中式风格的品牌亮相。“在展示的几个系列中,新中式风格最受欢迎,这也可以观察到家具行业的潮流趋向,今年,我们将在全国开设100家专卖店。”赵家尧说。

  在赵家尧看来,随着消费者对家具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家具行业也将变得更加细分化。“越来越多有设计理念的品牌将出现,一些细分市场将出现更多的新锐品牌。”

  对于市场的细分化,东莞自由空间家具公司运营总监苏扬有着深刻的感受。自由空间创立于2001年,由于专注于小众的硬皮家具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由空间并未引起业内多大的关注。这几年,随着家具行业的分化,硬皮家具进入消费者的视野。

  苏扬向记者介绍,此前,自由空间的产品以出口为主,近几年,伴随着国内市场的起步,自由空间开始大举拓展内销市场。此前的小众产品,如今也“飞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中国家具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宝光则认为,今年家具行业出现的新潮流和新趋势,其实在前几年已经有了一些元素,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Ⅱ抢滩定制市场

  我国定制家具在家具行业市场份额约为20%,而发达国家已超过60%

  这几年,家具业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定制家具业务的井喷,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家具从“黑马”逐渐成为市场新主流,今年,国内定制家具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定制家具板块的持续高速增长,引来许多成品企业试水,城市之窗就是其中的一家。对于全屋定制,赵家尧非常看好。“这是企业升级的表现,也是全屋定制大热的表现,按发展趋势看来,定制家装在五年内仍是家具行业的主角。”赵家尧认为。

  此前,城市之窗已经开始布局这块市场,经过试水,去年,城市之窗旗下每个系列的产品,都可以进行定制。赵家尧介绍,城市之窗在定制家具领域探索出一种新模式,叫“家装工业化、整装智能化”。“我们以非常有特色的商业包装,把传统家具在品质上的优势与定制家具的个性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创新的模式。”

  本届名家具展,全屋定制也成为主打牌之一,名家居世博园的全屋定制馆全面开放。记者了解到,全屋定制馆里的企业,多数是成品家具企业转型而来,从事的是高端的成品家具定制业务,是成品家具企业向定制领域进军的新尝试。

  2016年10月,陈驰做了一个大胆的选择,他将企业从北京搬到了东莞,创立了东莞德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今年5月,德驰家居的全屋定制店也将在名家居世博园启用,这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门店,将担负起德驰家居全屋定制试水的重任。“去年,我们就开始筹备,我们想先运营一年看看效果。”

  谈起为何要尝试全屋定制,陈驰介绍:“之前,消费者在选购了我们的家具后,常常因为无法找到匹配的其他家具而感到困惑,我们希望通过全屋定制这种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定制家具在家具行业市场份额约为20%,对比发达国家定制家具早已超过60%的份额,定制家具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常规的定制橱柜、衣柜,全屋定制对企业的信息技术实力、工艺技术实力、柔性化生产能力要求最高,而能实现诸项能力整合的企业显然能获得更快的发展。

  Ⅲ跨界融合新趋势

  资本大咖与跨界大咖推动的行业变革风起云涌,产业融合发展带来跨界发展正在成为家具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过去的2017年,人工智能、共享经济、新零售这些互联网的旋风也吹进了家具业,资本大咖与跨界大咖推动的行业变革风起云涌,产业融合发展带来跨界发展正在成为家具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赵家尧看来,产业融合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房地产、家装、家电、建材、林产工业、软件互联网企业等,都在向家具领域渗透融合,同时带来新技术、大资本、创新营销与管理,都有利于家具行业提升发展。

  从销售渠道来看,传统的卖场销售渠道将变得式微,更多的销售模式将出现。例如,近几年,地产行业兴起了“拎包入住”模式,这就为家具企业创造了新的机会。“这就需要家具企业不断进行探索,实现跨界融合,通过多个渠道抢占市场。”

  为了探索更多的销售渠道,去年,城市之窗已经专门成立了社区部和工程部,通过与地产公司的合作,多渠道进入终端消费市场。“传统的市场渠道在城市商圈、在家具卖场。现在及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出现在线上,以及购物中心、社区、楼盘、样板间、家装公司、独立直营店。”赵家尧说。

  2月11日,阿里巴巴签订战略投资协议,向居然之家投资54.53亿元,持股15%,成为居然之家的第二大股东。这次阿里巴巴与居然之家的跨界融合,令新零售在家具行业的落地再次引发想象空间。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家居龙头纷纷试水新零售模式。索菲亚稳步推进大数据战略,打造信息化优势,利用其数据洞察消费者,预测未来3-5年的新消费需求。尚品宅配则重视全面提升消费体验,以新零售思路+自身软件优势推出整装云平台,赋能家装渠道,打造一站式购物体验。

  陈宝光认为,新零售的实践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和前沿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龙头企业在行业内享有资金、技术的明显优势,新零售家居变革将是一场龙头企业间的较量,也有利于家居行业集中度的加速提升。

  今年,家具行业将与其他行业产生更多链接,行业之间的边界也将再度开放。陈宝光预测,越来越多的家具企业将走向资本运营之路,在资本的撬动和整合下,家具行业的生态也将迎来新的变局。

  Ⅳ盈利能力承压

  行业报告指出,材料成本、环保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在今年仍将呈上涨态势

  3月16日,中国家具行业信息数据发布会举行。会上,中国家具协会副秘书长、亚洲家具联合会秘书长屠祺代表中国家具协会作了行业报告,包括行业主要数据、行业发展现状梳理、发展环境分析、高质量发展举措。屠祺介绍说,2017年的家具行业,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2017年,虽然行业整体向好,但是对于个体企业,经营的压力却从未缓解,家具行业主要面临环保整治、贸易竞争、成本上升这三个方面的挑战,家具企业的盈利能力承受着巨大压力。

  以材料成本上升为例,屠祺介绍,2017年,木材、钢材、海绵、皮革、胶粘剂、五金等原辅材料和包装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其中海绵价格最大涨幅达到了70%,家用皮革最大涨幅超过了30%,同时交通运输成本上升了10%-30%。

  用工荒也成为家具企业的头痛之事,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90后劳动力袭来,家具企业即使提供5000元以上的月薪,也难以让年轻的普工在工厂扎根。

  对于家具行业的用工成本上升,赵家尧有着深刻的体悟。“现在,从我们公司的招工情况来看,25岁以下的工人已经很难招到了,工人的工资也是逐年上涨。”

  在用工压力下,不少家具企业走上了“机器换人”之路,这一方面,城市之窗走在了行业的前列。此前,企业就上马了六轴数码加工设备,总投资超过600万元,“但这是非常划算的,一台机器可以代替10名工人,效率更高。”赵家尧说。

  在各项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中小家具企业的生存空间备受挤压。“一些上市公司和品牌企业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引领作用。但同时,一些缺乏核心技术、抗风险能力较差、环保无保障、劳动生产率不高不规范的企业正在逐渐退出市场。”报告指出。

  对于家具业的发展,陈宝光有着自己长期的深刻思考。他指出,目前,国内家具业的制造水平与国外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只有推动制造水平的进步,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材料使用的提升,才能谈论商业模式的创新。

  行业报告指出,材料成本、环保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在2018年仍将呈上涨态势,化解成本压力,需要家具企业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行业的重新定位,家具业企业必须通过产品的提升、服务的增值、品牌的溢价去实现利润的增长。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