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基地该建多大:专家称超3千头不利环保防疫

2013-05-14 来源:食品商务网

 企业自有奶源基地的重要性不用赘述,然而企业自有奶源达到一定规模,是否就天下太平?牧场规模过大,尤其是所谓的万头牧场,正给环境以及疫病防治带来新的问题。

  2008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要求2011年底,乳制品生产企业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

  2012年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指出,“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的奶源基地自产生鲜乳数量不低于加工能力的40%,改(扩)建项目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

  奶源建设运动

  “包括奶粉在内的乳制品,质量控制的最关键在于奶源,而在2008年三聚氰胺之后,奶源的问题才真正被重视起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告诉南都记者。2008年乳业一役之后,政府以及资本的支持,加上国内乳企对于重振消费者信心的迫切要求,一场轰轰烈烈的奶源建设运动由此展开。加上政府与企业对于质量本身的重视,乳制品的质量相比五年前有了比较大的改善。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先奶源,后市场”被认为是解决之道,当时就有人提出“乳品企业只有自己运营牧场,从源头到车间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产品质量才有绝对保障。”近年,政府针对规模化养殖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如1000头以上的牧场可获150万-170万的补贴。此外,有乳企的牧场管理人员曾对南都记者透露,当时很多地方政府把吸引他们这类企业去当地投资设立牧场当作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之一,在土地以及税收上给予了极大的优惠

  混合奶源难追溯

  宋昆冈认为,“原来(2008年以前)企业自有的奶源少,主要是从奶农那收奶,两者之间只是一种买卖关系,企业对奶源的质量控制很弱。而当企业有了自己的奶源基地,就可以从前端开始控制质量,对养牛的饲料、饲草以及兽药都可以有效监控。”

  在奶源的质量控制上,严密而行之有效的追溯制度必不可少,在企业的自建牧场中,从终端产品追溯到奶源实现起来较为简单而有效。然而,有从业者透露,目前很多企业用于生产所需的原料奶都是大于自有牧场所产的鲜奶,这其中的缺口还是需要由奶农所饲养的奶牛来补足,由于奶农的饲养规模不一,因此,乳企的收奶通常都是混合而成。虽说企业在收奶时都有检测,将生鲜奶送到生产基地时也会有检测,然而因为收到的鲜奶都是多家农户混装的,假如一旦后续检测出现问题,无法准确地追溯到是哪家奶站或哪家农户所生产。

  按国家对乳业的发展规划,乳制品生产企业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然而环顾中国乳业,目前仍有不少的企业实际上未达标,为了过关,把与农户的长期合同也算成是自产鲜乳。此外,雅士利国际奶源管理的相关负责人也对南都记者透露,从国内散养的奶农那收来的鲜奶,主要就是质量不稳定,例如蛋白质含量等指标时高时低。

  现代化牧场:每头奶牛养殖成本达5万元

  一方面企业急于提高奶源质量控制,以挽回消费者信心,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通过土地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使得国内主要的乳制品企业加快自有牧场的建设,这股热潮甚至吸引了如K K R、金石投资等资本力量参与其中,新建的牧场之中,存栏数达5000头以上甚至万头的大型牧场是主流。

  杭州贝因美集团副总经理黄焘告诉南都记者,“此前公司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建了一个示范牧场,总投资额1.5亿元,将从国外引进良种奶牛,采用大跨度恒温散栏牛舍进行饲养,实行T M R饲喂、并列式挤奶台集中挤奶、自动清粪及自动粪污处理,在牧场周围广泛种植苜蓿饲草。”据了解,这类现代化牧场的投资成本相当之高,平均下来,每头奶牛的养殖成本都高达5万元。

  也有一些企业走中小型牧场的路子,营运中心设在福州的明一国际营养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光耀透露,目前公司自有牧场的奶牛存栏在两万头左右,其中每个牧场都是维持在一千多头左右的规模。”

  然而这种运动式“奶源建设”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多大规模的牧场,最科学?目前各方存在不同的看法,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把大型牧场当作一个亮点加以宣传,宋昆冈则认为,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牧场存栏数控制在1000-2000头比较合适,3000头以上就过于庞大,不利于环保以及疫病防治。

  另外,欧美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采用的是国家防疫,然而我国目前还是采用企业防疫的制度,等于说防疫的压力基本是由企业来承担,有多个企业都对南都记者表示,除了生产检测设备的一次性投入以外,每年的成本,防疫与检测就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据了解,一个年销售几十亿的奶粉企业,每年的防疫与检测成本,在耗材方面就分别需要投入数千万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