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为制造业铸“芯”

分享到: 更多
2016-03-17 来源:南方日报


[导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被浓墨重彩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这一看似普通的词语一下子上了互联网热搜词排行榜。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东莞,3月11日,《南方日报·东莞观察》率先启动“寻找新时代工匠”系列报道,开始在各行各业中寻找身边的“工匠”故事,希望与“东莞制造”共同寻找到通向未来的清晰路径,率先引爆了“工匠精神”在当地舆论场的关注度,不仅好评如潮,各行各业纷纷推荐身边的优秀匠人,而且还带动一些同城媒体紧随其后推出相关主题报道。

  有些人或许会困惑,为什么“工匠精神”会在东莞这座城市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度?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困难。

  众所周知,东莞是闻名遐迩的制造业大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积累,东莞在箱包鞋帽、家具纺织、电气机械、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五金模具等行业领域已经打响了一定的名堂,并构建起配套完善的产业链优势。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全国将近3%的网销产品来自东莞、淘宝天猫超过三成的网销产品由东莞制造发货……随便拿出一组数据或评价,都足以看出东莞货源之丰富、制造业之根基。

  可硬币的另一面是,就像“Made in China”如今所遭遇的发展尴尬一样,随着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东莞制造的产品在全球贸易当中已经不再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比较优势不再,让众多靠代工生存的外向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以往靠质美价廉畅销欧美的日子不再,一些企业开始发展自主品牌。在这当中,我们看到了步步高等优秀品牌脱颖而出,也看到更多仍在探索转型的徘徊者。他们想要改变,却只会依葫芦画瓢,引进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更有甚者,我们时不时可以通过新闻得知,某某在小作坊里制造出了数量惊人的世界名牌产品。

  这样缺乏创新的发展,注定只能像过去三十多年那样,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来自西欧国家的贸易商明确表示,这几年,欧洲的消费者在选商品时越来越关注产品的产地是否“Made in China”,因为不少人都将这一标识与低端、山寨等负面评价等同,这让他们来东莞采购时比较为难。

  在笔者看来,强调“工匠精神”的回归,实际上要解决的便是以东莞制造为代表的中国制造铸“芯”问题。如果把强大的制造业比作是一台强大的机器的话,“工匠精神”就应该是这台机器的“芯片”。它的运转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台机器运转的效率,甚至机器的寿命。

  在工业化应用突飞猛进的今天,“工匠精神”的内涵早已超越了制造手艺提升与传承,它实质指向的是一种对于自身产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制造信仰,质量、信誉、创新、坚守都是它的代名词。

  诚然,相比国外世界品牌动辄上百年的发展积淀,东莞制造对于“工匠精神”的信奉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对国外的赶超,让“东莞制造”成为质量、信誉、创新的代名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笔者看来,目前无论是东莞还是国内其他地区,适合“工匠精神”植根生存的土壤还是太稀缺了。很多一线的工匠还有太多后顾之忧,没法专注于工艺和创新本身,大多数企业家们更关注自身利润,愿意沉下心下经营百年品牌的人寥寥无几,一些地方政府容易囿于追求短期政绩,使“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共同价值观行进缓慢。

  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从顶层设计领域推动变局。比如在产品质量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副省长、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在全国两会上表示,正在准备“关于制定《质量促进法》的议案”,建议国家制定这部法律。

  在笔者看来,产品质量的提升与促进,将是决定“工匠精神”能否真正回归的第一道关口。

  如果真的能够通过立法,让创造者的价值得到保护和体现,让剽窃抄袭者得到严惩与警戒,加上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举措落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会再看到国人蜂拥前往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不会再议论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如何摔不坏,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如何百年屹立不倒,意大利的奢侈品和跑车有多么好。记者 黄少宏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