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信码简介

2014-02-26 来源:互联网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革新迅猛发展。信息技

术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工业化、现

代化的重要手段。

    鉴于二维条码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国家“十五”重大课题《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专门设立了“二维条码新码制开发与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课题。在此政策鼓励下,“十五”期间,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二维条码新码制开发与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二维条码——汉信码于2005 年岁末产生,汉信码填补了我国在二维条码码制标准应用中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空白。

    在中国质检总局下发给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条码推进工程计划纲要》中明确规定: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二维条码和与其他技术的系统集成。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二维条码新码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条码识读设备,加速我国自动识别技术产业的发展。

 

    汉信码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二维码国家标准。

 

 

汉信码码制特点

1. 信息容量大
表示数字、英文字母、汉字、图像、声音、多媒体等一切可以二进制化的信息。和国际上其他
二维条码相比,更适合汉字信息的表示,而且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

汉信码的数据容量

数字

最多7829个字符

英文字符

最多4350个字符

汉字

最多2174个字符

二进制信息

最多3262字节

 

 

2. 具有高度的汉字表示能力和汉字压缩效率

汉信码支持GB18030 中规定的160 万个汉字信息字符,并且采用12 比特的压缩比率每个符号可表示12~2174 个汉字字符。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 编码范围广
汉信码可以将照片、指纹、掌纹、签字、声音、文字等凡可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
4. 支持加密技术
汉信码是第一种在码制中预留加密接口的
条码,它可以与各种加密算法和密码协议进行集成,因此具有极强的保密防伪性能。
5. 抗污损和畸变能力强
汉信码具有很强的抗污损和畸变能力,可以被附着在常用的平面或桶装物品上,并且可以在缺失两个定位标的情况下进行识读

6. 修正错误能力强
汉信码采用世界先进的数学纠错理论,采用太空信息传输中常采用的Reed-Solomon 纠错
算法,使得汉信码的纠错能力可以达到30%
7. 可供用户选择的纠错能力
汉信码提供四种纠错等级,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8%15%23%30%各种纠
错等级上进行选择,从而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
8. 容易制作且成本低
利用现有的点阵、激光、喷墨、热敏/热转印、制卡机等打印技术,即可在纸张、卡片、
PVC
、甚至金属表面上印出
汉信码。由此所增加的费用仅是油墨的成本,可以真正称得上是
一种零成本技术。
9. 条码符号的形状可变
汉信码支持84 个版本,可以由用户自主进行选择,最小码仅有指甲大小。
10. 外形美观
汉信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人的视觉接受能力,所以较之现有国际上的二维条码技术,
汉信码在视觉感官上具有突出的特点。

汉信码的应用

   汉信码在政府/军队、物流/供应链、生产/制造、移动商务、数字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汉信码在政府/军队行业应用
   
政府行业监管类应用,像药品、食品、危险品、固定资产、烟草、证卡管理,以及政府办公,公文流转管理,军用物资管理等等。在这些领域,汉信码以其对汉字、加密的高效支持,高可靠性和容错能力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汉信码在传统供应链行业应用
   
生产物流、企业内物流、第3方物流等等,此类应用已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并有大量实际应用案例。通过使用数据容量大、纠错能力强的汉信码,可为企业带来以下收益:
   
物品条码标识和跟踪,物流和信息流一致性,避免了脑慢手快的问题
   
提高了物流和仓储运作和管理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操作时间
   
提高了物流仓储操作的准确度,提高了查询、盘点的精度
   
大大加快了物流出入库单的流转速度,增强了系统的处理能力
   
结合无线网络技术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分配,提高人员的效率

 

 

   

汉信码在数字医疗行业应用

   汉信码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主要有:病房管理、病历管理、诊断和处方管理、化验管理和药品管理等几个主要部分,通过二维条码作为信息传递载体,实现了对医院日常业务中产生的病历、住院费用、药品药库、器械等物流和信息流的实时跟踪,帮助医院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转型,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