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消费规模有望稳步增长

0
2025-10-21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排在全方位扩大内需各项任务的第一位。考虑到我国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仍处于相对低位,“十五五”时期消费提升空间较大,预计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有望从“十四五”末期的57%左右提升至“十五五”末期的60%左右。

   政策加大力度推动消费增长

   从我国自身发展规律来看,我国消费增长潜力已经进入快速释放的阶段,“十五五”时期这一趋势仍将持续。2014~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加约22.4万亿元;同期,与我国统计口径基本可比的美国零售及餐饮业销售额,增量约合21.7万亿元。2021~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率提升了1.8个百分点,高于“十三五”时期提升幅度(-0.2个百分点)。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不仅是支持消费持续释放潜力的基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需求也将形成广阔的增量空间。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步迈向服务消费转型阶段,也将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十五五”时期,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将继续上升。从发展阶段看,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消费需求将从生存型消费加速向发展型消费转变,消费结构将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政策导向看,服务消费将是我国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政策将大力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通过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等,推动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扩容升级。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市场空间大、成长性好,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消费,文化娱乐、教育和培训、居住服务等改善型消费,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都有较大发展空间。

   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市场”的引擎作用仍将持续强化。“十五五”时期,我国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仍将是拉动全球需求的重要支撑。据Euromonitor数据,2024年我国在奢侈品(31.2%)、个人配饰(24.7%)、家用电器(23.0%)、消费电子(21.1%)及服装与鞋类(20.2%)等领域消费市场居于全球领先的位置,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持续提升和产品结构升级,相应需求有望持续释放。同时,我国将继续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持续加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有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之一。教育、医疗、电信等领域持续加大开放,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消费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59080家,同比增长9.9%。

   智能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空间

   “十五五”时期,以DeepSeek为代表的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有望继续发展和应用,推动消费链条智能化升级,有效匹配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进而推动新型消费长尾效应加速释放。

   此外,随着数据共享与流通机制的不断完善,数据资源将逐渐打破传统产业的界限,真正实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跨界融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场景,为消费主体提供更加品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据《美好生活大调查:中国居民消费特点及趋势报告(2025年度)》数据,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赋能居民消费需求的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购物、智慧医疗、无人驾驶等。

   服务消费领域,《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台,不仅明确了2027年、2030年、2035年推动人工智能与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的各阶段目标,也着重强调“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智向新发展”“培育覆盖更广、内容更丰富的智能服务业态”。“十五五”时期,人工智能应用将进一步拓展服务新场景,激发新的服务消费意愿。同时,人工智能通过赋能设计、研发、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将进一步带动服务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绿色消费理念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绿色发展实现战略性跃升的关键阶段,绿色低碳发展将继续成为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需求侧,随着绿色低碳宣传教育以及碳普惠持续推广,消费者环保责任感将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绿色消费理念渗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供给侧,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使得市场上涌现出更多符合环保标准的“物美价廉”产品,更好满足消费个体绿色消费需求。可以预见,“十五五”时期,绿色消费将不再局限于少数高收入群体,而是逐渐成为大众消费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为激发新型消费市场活力提供重要引擎。

   同时,由于消费细分行业涉及环节较多,通过推动各环节绿色化转型,将创造较大的绿色减排空间,为“十五五”时期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社会提供支撑。例如,绿色物流涉及运输、仓储、包装、配送以及信息管理等各个环节。运输方面,2022年以来,国内新能源火车渗透率均实现翻倍以上跃升,特别是2024年起渗透率增速明显加快;包装方面,据国家邮政局数据,2024年,我国已实现同城快递使用可循环包装比例达9%,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5%;回收方面,北京已有1.6万个小区正在探索智能回收路径,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数据,全市近五年来生活垃圾日处理量减量超20%,回收利用率达42%。

   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提出新需求

   银发经济旺盛的消费潜力有待激发。区别于传统银发族的精打细算、谨慎花钱,以“6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群体个人具有较强的消费预期和需求。据京东数据,2024年1~9月,银发族线上成交单量、购物用户数、成交金额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38%、187%、105%。“十五五”时期,这一趋势有望延续,银发经济将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牵引。

   商品消费方面,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的时间相对较快,对产品“适老化提升”的需求持续提升。例如,随着老龄化人口增加、用户基础扩大,成人失禁用品将迎来快速增长。2022年末,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约4400万,但当前渗透率仅为5%,远低于美国(60%)、日本(80%),“十五五”期间相关消费空间广阔。此外,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养老场景深度融合,将加快推动更多高端化商品出现,以匹配老龄群体需求。据《中国养老机器人产业白皮书(2024)》数据,2023年,我国养老机器人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2%,产业链已形成健康监测、康复训练、生活照护、情感陪伴四大核心场景的完整覆盖。预计2030年,我国养老机器人总产值规模有望超过4000亿元。

   服务消费方面,通过推动相关服务供给规模提高和质量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释放相关服务消费需求。据《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人,新增老年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50%。同时,机构养老供给不足。2024年末全国养老服务床位799.1万张,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的2025年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到900万张以上仍有差距。而据艾媒咨询测算,2012~2023年,我国家政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从0.25%上升至0.92%,提升将近3倍;2023年,我国家政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1641亿元,预计2026年有望突破13000亿元。

   同时,我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为“十五五”期间养老金融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一方面,三支柱养老金业务发展空间广阔。目前,我国养老金资产对第一支柱的依赖程度过高,第三支柱严重滞后。截至2023年末,我国养老金市场第一、二、三支柱占比分别为66.4%、32.2%、0.5%。从国际经验来看,建设包含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多方责任养老金融体系,是“十五五”时期降低财政负担,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广泛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将继续深化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改革,同时采用多种手段做深做实第三支柱,使其成为我国养老金的重要来源。综合预计,通过丰富税收优惠方式、增强税收优惠激励、灵活设置提取条件,2030年,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占比有望提高至5%。

   另一方面,养老产业需求规模加速扩张对金融服务持续提出新的要求。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左右。2024年12月,《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确立了养老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未来,政策性金融机构将充分发挥作用,帮助银行机构分散风险;金融资本服务养老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有望进一步明确,以多元化投融资工具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的特色信贷产品加快创新推出,为养老服务业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养老产业引导基金、养老地产信托、养老融资租赁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强化协同,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作者周景彤系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叶银丹、刘晨系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