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益生菌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0
2018-06-01 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119年前,即1899年,法国巴黎儿童医院的蒂赛分离出双歧杆菌并发现与婴儿腹泻相关。自此,国内外科学家就开始了对益生菌菌种研发及产业化的积极探索。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36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全球益生菌消费市场的近半壁江山。益生菌产品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实现健康诉求,寻求差异化竞争的高地。

5月22-24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第十三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益生菌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与企业家共同分享了益生菌科研新动向,剖析产业发展新趋势,共话新时代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广东省食品学会承办,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王喆巡视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张晋京稽查专员、广东省卫计委彭炜巡视员等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参加本次大会,近500名来自高校及行业的代表的积极参与,表明会议承载的产业价值。

13年初心不变一路向前

益生菌分会平台效应凸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益生菌的功能深入人心,益生菌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为我国食品工业的价值提升与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益生菌,肠道菌群的研究成为医学、营养学、食品科学等学科交叉、深度互融的前沿与热点研究领域,益生菌及其相关产品也更多惠及百姓。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13年如一日培育起来的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已成为我国益生菌学术交流与产业对接的品牌会议,亦为益生菌科技与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邵薇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介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于益生菌行业的关注由来已久。自2006年成立分会以来,聚集起国内从事益生菌研究的科技人员,通过分会这个平台,让这些有着共同情怀的食品人,从借鉴和学习国外相关基础研究开始,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发展之路。

坚守与创新,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的平台效应凸显,近年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及法规的制修订,包括《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生产卫生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修订等,为行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法规保障。

益生菌产品成为企业实现健康诉求

寻求差异化竞争的高地

长期支持和关注益生菌产业发展的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喆在致辞中表示,过去一年,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更加深入的阐释,产业发展迅猛。益生菌产品作为食品工业中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之一,拥有“营养与健康”的双重基因,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正成为众多企业实现健康诉求、寻求差异化竞争的产品高地。

王喆谈到,科技部始终高度重视我国益生菌产业科技发展与支撑能力建设,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均部署安排了多项重大和重点项目,以促进益生菌领域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化,同时推进产业化研发的进一步升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和生产技术,拓展益生菌的功能作用范围,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他表示,将会面向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壮大研究人才队伍、提高研究国际化水平、优化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科学支撑。

作为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的主管部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食注册司张晋京稽查专员提到,益生菌作为常见保健食品的原料,近年来发展快速,研究领域跨越食品科学、微生物学、医学、营养学、免疫学和肠道健康科学等多个研究热点。并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产业迎来了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百家争鸣”的好时代。2005年,原国家食药局印发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其中涉及真菌、益生菌等物品(或原料)的申报规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高度重视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将继续发挥好监督管理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市场,为该行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益生菌研究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

需要在不断学习与借鉴中实现

据欧睿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60亿美元。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的认知已达较高水平,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的检索热度逐年升高,尤其以有着健康需求的中年人群为主。由此,科技界、产业界对益生菌的研究格外关注。

10多年来,国家持续支持加大益生菌相关研究,涌现出一批优秀科学家代表。有了人才的支撑,国内相关学术机构对于“益生菌”的关注度与研究快速提升。以“益生菌”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呈增加快速增长趋势:从1997年的0篇到2018年的870篇(预测值)。从支持“益生菌”类学术研究的基金情况来看,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发表的“益生菌”文章数量高达353篇,其次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与国际科技支撑计划基金支持。张和平、陈卫、谷巍等国内科学家及企业研发负责人针对“益生菌”发表的相关学术文章数量占据前三。

经过10多年的积累和成长,我国益生菌领域的科学家通过自身的努力,用一篇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和一个个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逐渐与国际接轨,部分研究成果在食品工业中成功转化,推动了益生菌产业的快速成长。

益生菌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答题

将益生菌科研的“国之重器”牢牢把握

益生菌行业正成为新时代食品工业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借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基础研究转化,以科研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科学普及助推消费升级——持之以恒坚持益生菌相关科学普及,提升消费者科学认知,助推消费升级;人才梯队培养后备力量——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为益生菌科研提供后备力量。

益生菌科研的“国之重器”有哪些?如何对接并提升传统发酵食品行业?邵薇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会上抛出了这些益生菌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答题。她指出,益生菌功能研究及应用关键技术——涉及益生菌与人体互作的一系列基础研究技术,以及在农业、生物、医药、食品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资源——我国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资源库建立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此外,我国益生菌发酵的传统食品一方面代表了我国的特色,一方面承载着健康,需要大力发展。

从益生菌的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从益生菌与预防医学到与人体互作,从益生菌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到功能食品及传统食品的研发创新……对于常年深耕我国益生菌科研领域的科学家们来讲,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执著,从与国外一路跟跑到齐头并进,尽己所能,探索益生菌功能及其应用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将益生菌科研的“国之重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国人营养健康。为进一步鼓励行业创新,把握创新趋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开展了2017-2018年度益生菌行业创新产品评选活动,共收集到来自16家企业的26款创新产品,通过业内专家的认真评选并严格审核相关技术资料,共有来自乳酸菌饮料、发酵乳及其他类、菌粉及发酵剂类的11款产品获评2017-2018年度益生菌行业创新产品。

聚焦安全性评价等热点

益生菌产业标准法规建设同期推动

  看点一:益生菌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关于益生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与益生菌相关的科学研究热度不减。尤其是益生菌与人体肠道菌群之间的互作关系,即益生菌如何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以达到降血脂、降血糖、提高免疫力以及预防相关疾病的作用,成为国内外诸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此外,益生菌在其优势菌株选育以及产业化应用方面的技术创新,促进益生菌在乳制品、传统食品以及保健食品中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理事长、江南大学副校长陈卫教授从益生菌的体内生理特性、功能物质基础、临床功能评价及肠道菌群对益生菌研究的推动四个角度,与参会代表分享了近年益生菌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副主席、浙江大学何国庆教授围绕“中国传统食品中的乳酸菌相关研究与发现”进行介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和平教授围绕“益生菌促进肠道菌群的成熟和年轻化”进行大会发言。此外,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前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Lee Yuan Kun教授围绕“东西方饮食文化交汇中的益生菌就饮食差异影响益生菌与肠道菌群互作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分享。

  看点二:益生菌、肠道菌群与疾病预防

  作为学科交叉的典范——益生菌的相关研究跨越食品科学、医学以及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医学领域的专家关注人体肠道微生态,并热衷于益生菌的相关研究。专家们还从医学角度对于益生菌与肠道菌群进行研究,有助于给长期从事益生菌及其相关产品研发的食品科学家带来更多启发,极大地扩宽了益生菌的研究维度,促进了益生菌类产品多元化的发展。鉴于此,大会邀请到我国著名的肿瘤营养专家、美国外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主任石汉平教授。他就肠道菌群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从事益生菌领域相关研究的科学家提供更多新思路与新观点。

  作为全球范围内知名并且被研究最深入的益生菌菌株之一,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cS)被发现具有维持睡眠质量的作用,并且可以降低老年人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来自日本养乐多中央研究所的河合光久副主席研究员就益生菌干酪乳杆菌代田株改善睡眠质量和高血压风险的最新研究发现,同与会代表进行了分享。

  看点三:益生菌的开发与应用

  近年来,益生菌在酸奶及乳酸菌饮料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酸奶及乳酸菌饮料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国内外菌种生产商选育菌种并规模化生产的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国内相关企业的进步明显。要想使益生菌诸多研究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是如何使其落地应用。

  针对益生菌的开发与应用话题,本次大会邀请到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肠胃病与营养主治医师、美国哈佛医学院资深儿科教授以及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 Jon A Vanderhoof教授进行分享。新西兰伊利大洋洲创新中心的部门经理 Philip Wescombe博士围绕益生菌的安全性、监管和有效性的挑战,以及具体的目标消费者群体对新益生菌的应用进行报告。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全球健康营养研究中心活性营养研究经理兼杜邦科学院士Arthur C. Ouvehand博士也以优质益生菌来支持健康为题做大会报告,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北美区法规高级经理兼益生菌全球法规负责人Amy B. Smith博士就全球益生菌安全性和功效性的最佳实践进行专题报告,味全大陆冷藏事业中央研究所基础研究中心资深经理徐志安博士就味全乳酸菌饮料菌株含量对调节肠道菌群的差异作用研究进行了分享。

  看点四: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

  益生菌制品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菌种的选择。传统的益生菌菌种在安全应用上已有很长的历史,大多数菌种被认为是没有致病可能性的共生微生物体,且绝大部分分离自健康人体的肠道。在国外,特别是在欧洲,除了应用传统的这些菌种外,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发新菌种,目前已有法国、日本、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生产的益生菌产品或菌粉进口到我国。这些新菌种能否分享传统菌种的安全性,目前引起国内外专家的较大争论。

益生菌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益生菌进入血液引起的人体全身性感染;益生菌产生有害的代谢活性产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食用益生菌制剂后对敏感个体的免疫刺激作用;益生菌菌种在长期使用后所携带耐药基因的转移。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由益生菌所携带耐药基因转移引起的耐药性问题。鉴于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徐进研究员在会上围绕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进行分享。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食品用菌种以“名单制”的模式进行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发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为了进一步规范对食品用菌种的管理,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在制定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更好地保障此类产品的安全性。鉴于此,会议期间还召开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等多个标准工作会议,专家与行业代表就标准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地探讨。

看点五:益生菌类食品法规新动向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保健食品中心后台数据库查询统计,截至 2018年2月,我国已批准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企业共计43家,其产品数量为60个,约占已批准国产保健食品总数的 0.36% 。关于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审评工作一直按照《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国食药监注[2005]202 号)进行,随着益生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益生菌菌种被发掘并予以产业化应用,原有的法规标准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行业发展与消费需求,行业普遍反映的申请周期长、菌种名单范围窄以及安全与功能性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引起了政府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会议期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就《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的修订召开工作会议。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