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系统不等于APS软件

0
2023-04-24 来源:新工业网

 APS软件不等于APS系统,这两个APS是否真的匹配得上要在真正深入理解需求后才能判断

 
先从一个故事讲起,有个朋友要去印度出差,他在国内的印度同事听说他要去印度,就跟他说特别想念家乡的味道,想让他带点印度大米回来。这个朋友心想,代购大米还不容易嘛,就欣然答应了。然而,临出发前印度人给了他一张纸条,上面有一个长列表,汇集了每一种大米的名称和销售点。为了买到这些大米,他不得不增加额外的行程。
 
震惊!不就是个大米么,哪来那么多不同。在跟这位印度同事交流后,他才认识到,原来他们做不同的菜肴需要用到不同的大米,以获得对应的口味。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我们仔细分析其中的底层逻辑,会发现它其实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由于认知差异而导致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我们对事实的判断。
 
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类似这个例子的场景非常普遍,尤其在APS领域。
很多时候,当我们听到例如“多品种小批量”“降低库存’“提高交付”“呆滞料”“物料齐套”等术语时,会本能说出要上APS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首先,本能说出的’APS系统”到底是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因为它的信息量太少。确实,很多厂商都在说APS能解决上述问题,但这就跟印度人买大米一样,不同的场景对应的APS理解也是不同的。甲方所说的APS,和很多APS软件供应商所说的并不在同一频道上。
 
当企业说到APS时,其真正的含义是:我需要一个能解决目前面临的计划问 题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它是APS。而软件厂商所说的其实是:我有一个APS 的工具,它必然可以解决你 的问题。但这两个“APS” 是否真的匹配得上,要在 真正深入理解需求后才能判断。
 
举例来说,当企业说倒APS时,其真正的含义是:我需要一个能解决目前面临的计划问题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它是APS。而软件厂商所说的其实是:我有一个APS的工具,它必然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但这两个“APS”是否真的匹配得上,要在真正深入理解需求后才能判断。
 
这样的认知偏差,也是造成很多实际落地项目失败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是APS呢?我们先尝试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描述。
 
下面这张图很多人应该都见过,它是美国供应链协会发布的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简称SCOR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出,计划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计划的主导和推动,公司供应链从原本的原料采购、制造、产品交付的过程,拉长至上游对接供应商,同时下游对接客户的过程。围绕整个价值链,让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得到有效的管控和协同。
 
因此,从宏观的概念来说,APS其实指的就是支持这个SCOR模型中计划板块运作的整套系统。
 
如果我们对这里的“计划“进行分解,它至少包括了需求计划、库存计划、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运输计划、交付计划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计划职能。这些计划职能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及目标,通过有效的相互协作从而提高供应链运营层面的效率,一般我们称之为“一体化计划”或者“集成计划”(如下图所示)。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中“计划"的涵义并不能用日常思维简单理解,其内涵颇为复杂。在之前发表的专栏文章中,我们曾对一体化计划的概念做过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回到具体的问题上来看,当说到要上APS系统的时候,你觉得到底是这张图上的哪个部分?或是全部?
 
举个例子,假设有位客户说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物料不齐套,想通过一个'APS系统”去解决这个问题,这该做何理解呢?你可能认为是生产线上经常发现物料不齐套以致断料,从而影响生产节奏和交付。那是不是做一个车间生产计划,做物料的齐套优化就解决了呢?我们不妨再多思考一下,这是否是因为前期物料准备时就没有按照更长周期需求拉动的要求,对物料做更有效的提前规划呢?这样就又涉及到了生产计划领域。继续思考下去,我们会发现,想解决这个齐套问题,首先要从需求管理开始,打通从中短期到中长期的供应、库存、物料计划,并做统筹考虑,才能得到完整有效的解决。
 
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就会发现,我们需要的是一整套体系化的“计划逻辑”。这个逻辑体系规划了不同职能的计划之间是如何协作的,从而完美解决了我们最初的问题。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基于不同企业的运营管理特点,做出合理的规划才能有效解决的。
 
那么,再次回到"APS软件是什么”这个话题上。现在市面上有非常多的APS软件供应商,包括国外大厂以及国内新兴的软件公司。每家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基于自己理解而生的“APS软件”,这其中有些可能只覆盖了计划体系中的一部分,例如车间排程,或者库存计划之类;有些可能比较全面,能够通过不同模块覆盖上面所有的计划领域。
 
当我们说到需要上APS这个系统的时候,每个软件 供应商都会根据自己的理 解,提供基于自己软件产品 的方案。然而,双方的认知 差异在这里就会逐渐体现 出来,供应商不能很好地 理解客户的业务,也就无 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 及产品功能,最后上线失 败的结局可想而知。
 
因此,当我们说到需要上APS这个系统的时候,每个软件供应商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提供基于自己软件产品的方案。然而,双方的认知差异在这里就会逐渐体现出来,供应商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客户的业务,也就无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及产品功能,最后上线失败的结局可想而知。
 
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对APS系统和APS软件,做一个更加清晰的区分。
 
APS系统,往往是站在业务层面来看的,它更多是指一套针对计划领域的管理实践、一整套企业的运营计划管理流程,配合以一套相适应的数字化支持工具,从而实现流程中的人+数据+管理策略的有效管控机制。而APS软件,其实是指这套数字化的支持工具,通过工具提供的能力,基于高质量的数据,帮助流程中的人做出动态而高效的决策。
 
通过这样的划分,我们就明白了,一个企业如果要上一套“APS系统”,最重要的工作是对整个“一体化计划”的体系做由合理规划。基于最佳实践和企业实际,定义不同计划领域的协作机制和逻辑,从而决定如何选择合理的“APS软件”或其中某些模块来作为整个计划体系运作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出我们计划体系中最有价值及最具落地可能的领域,并由此规划分阶段实施APS系统的节奏,从而充分地保障整个体系成功落地的可能性。
 
这个方法论我们一般称之为“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有人可能会问,这个分步实施通常是如何做的呢?这个实施步骤一般分为两个不同维度。_个维度是以计划领域来划分,例如可以根据企业的业务痛点、规划需求管理、S&OP、生产计划等一系列计划板块的推进顺序来划分,这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场景及价值分析才能得出。另一个维度其实是基于APS系统的成熟度来划分的。下图是我们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总结出的建议,我们一殺把它称为APS系统成熟度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的核心理念是“计划可协同”。它指让整个计划流程可在线化,以此协同所有计划相关的领域,达成计划层面的可视化。
 
第二阶段的核心理念是“计划可衡量”。在计划流程已经在线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计划的质量做出有效衡量,通过计划指标统一所有人的计划逻辑,让计划的好坏判定不再是拍脑袋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计划所涉及的业务目标及业务规则、约束等信息做持续地梳理和识别,这也是—个知识沉淀的过程。
 
第三阶段的核心理念是“计划自动化”。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基于系统中的准确数据及清晰的业务规则等,对部分计划领域制定自动化的规则,让系统帮助我们快速地输出计划。
 
第四阶段的核心理念是“全局智能化”。基于前三个阶段的持续沉淀,我们已经具备全局优化所需要数据的质量要求,业务规则、业务目标等信息也得到了充分的梳理和认知,同时,相关计划人员对于数字化的理解也有了足够的认知。此时我们就可以推进以KPI为驱动的全局优化计划能力,让整个计划体系,在遵循明确的计划衔接逻辑的基础上,通过一整套优化算法持续高效地做出对应的各类计划,从而提高整个计划体系的运作效率。
 
智能制造在我国的国家战略层面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计划”本身也是企业运营所不可或缺的职能。计划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应变能力的高低,因此,很多时候大家会把APS称为智能制造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且尝试通过实施APS系统来提升自身应对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能力。我们认为,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对APS系统及APS软件做出更清晰的定义和描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驾驭这个明珠,让它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作者:上海数策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张椿琳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