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供需循环视角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对策

分享到: 更多
2023-08-03 来源:企业经济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进一步实现供需循环的畅通,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畅通供需循环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逐步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努力进行产业调整和自主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已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但是,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到来,尤其是近年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整个国际市场需求因此出现大幅度下降,对我国出口型制造企业造成了较大影响。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在产品的生产技术方面存在水平低、供应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二、畅通供需循环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规模、 质量持续提升。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2022 年,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连续 13 年位居世界首位。 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 GDP 比重为 27.7%,在世界 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超过 4 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①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 2012 年的 9.4%、28%提高到 2022 年的 15.5%和 31.8%。 譺訛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譻訛我国制造业有 31 个大类 179 个中类 609 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
 
2.支柱产业作用日益凸显。从近年来三次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来看,表 1 显示,2017—2022 年第二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由 34.2%上升为 2022 年的 47.7%。 尤其是 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受疫情影响,人们减少出行和与之相应的消费,使第三产业对 GDP 的贡献大幅减少,此时,制造业韧性较强、回旋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的特性得到体现,有效助力了复工复产,为我国经济保持正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当前制造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仍应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重要战略基点,坚持创新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面临的困境
 
1.低成本优势减弱,自主创新能力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老一辈制造业劳动者逐渐退出工作岗位,年轻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许多人不愿去制造业而更愿去服务业就业,导致制造业用工成本增加,其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减弱。 虽然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用工成本比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仍然要低,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不争事实,成本优势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所削弱。低成本优势减弱使很多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对制造业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形成巨大压力。 因此,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我国应用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为 11.3%, 与世界创新型国家 20%至 40%的占比相比,我国在应用研究科研方面所投入的资金比例还不高。
 
另外,我国许多产品在世界产业链条上都处于低端水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面临“卡脖子”难题,很多核心部件仍依赖于国外进口,如控制器、电子芯片、传感器等。这些企业往往要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打压和限制。 发达国家控制着核心技术,导致我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利润不断减少,这就要求我国制造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产业链不完善,创新平台不健全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是仍然存在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集聚度低等问题,由此导致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因此产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一方面,低端制造业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微、纳、亚纳米制造装备等进入壁垒较高的高端设备产业链不健全,供应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由于一些产业的关联程度较低,供应链关系不密切,无法共享技术、信息等资源,导致产业集而不群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区域协调发展来看,我国制造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和规模,必须通过协调各方的利益,构建高效的制造业创新平台,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供给,建设共享创新、协同创新平台。
 
3.低端锁定尚难突破,创新品牌少
 
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低端锁定的困境,生产过程中“微笑曲线”两端被国外的高技术公司所垄断,而我国生产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是由利润较低、处于“微笑曲线”最底层的加工装配产品构成。 在自主研发、设计、销售高端品牌方面,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也一直处在产业链的最底层,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总体利润。
 
如今,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日益呈现出差异化、高质量的特征,但是生产的中高档商品和服务供应较为短缺,品牌知名度不够,很多制造业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也没有形成一个大型的产业集群。 尤其是很多最终产品都不具有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端知名品牌也不多,其产品在国际高端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三、畅通供需循环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供需循环的畅通不仅要求加强我国各地区、各产业和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连通,而且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的经济循环。尤其是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欠稳定、保证经济活动持续稳定任务艰巨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中,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既可以有效地促进生产,助力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具有更高品质的产品,也能够实现生产和消费共同进步,推动消费升级,最终构建起完善的消费环境、结构及品质,通过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
 
在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以高层次的开放来构建国际大循环,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畅通供需循环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如图 1 所示。
 
 
图 1 畅通供需循环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一)促进“五链”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自主创新步伐
 
“五链”通常指的是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 通过促进“五链”深度融合,可使供应链效率得到提升,创新链性能更加完善,产业链衔接更加紧密,人才链、资金链政策更加完备,生产企业的产品可由低档迈向中高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一些优势行业能更快地发展壮大,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头雁效应”,带动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应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力,融通供应链、提升创新链、延伸产业链、夯实人才链、壮大资金链,畅通产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循环,提升制造业的品牌影响力及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在知识、技术以及产品等方面的创新。
 
(二)优化供给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生产过程中,初级产品的生产、低端的原料加工尽管在短期内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但是由于这些生产过程都比较容易被竞争对手所复制,所以难以获得长远利润。因此,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高度重视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和使用反馈,充分利用互联网、AI、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的发展可以从调整制造业结构、优化制造业要素、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三个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制造业新动能的培育,进一步优化其产业布局,提升产品附加值,加速产业融合与布局优化,有效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制造业的消费升级
 
制造业是促进消费和供应循环的主要动力,而消费升级可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转换。 在制造业转型与改革过程中,应从制造业的消费环境、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品质等多方面着手,将实用技术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产品的功能品质,努力做到“专、精、特、新”,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双重提升。在消费环境上,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让消费者安心消费,提升消费意愿。
 
因此,在制造业进行升级过程中,需充分利用消费升级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使需求进一步向供给侧传递,提高供给侧的活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实现供给与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促进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四)促进供需平衡,建立强大国内市场
 
创新活力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我们更应充分重视供给端与需求端的作用,两头发力,进一步形成一个强劲的内需市场,使供求关系更加顺畅,形成“供需循环畅通”的新发展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在供应方面,瞄准制造业转型方向,重视价值链升级,使其能够从初级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然后再进一步转向更高层次的创新现代制造业。二是在需求方面,我国拥有人口规模巨大所带来的市场优势、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的消费升级趋势以及我国物联网、大数据和电子商务产业所形成的数字经济新生态系统,这些能够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四、畅通供需循环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我国要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就必须具有能与世界其他制造业国家相比的竞争优势,特别是代表着高技术制造业的新兴行业优势。 在畅通供需循环的背景下,我国应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有利契机,积极参与前沿制造业竞争,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中国制造”稳步迈向“中国智能制造”。
 
(一)提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加速工业制造向工业创造转变
 
我国已步入工业化发展后期,依靠制造业变革来推动经济变革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平稳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 一是可以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的方向发展,二是可以通过鼓励技术改造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对传统的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淘汰落后的产能,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 当前,我国一些制造行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如新能源发电容量、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海洋工程仪器等产量居世界第一,核能、高铁、太阳能发电、纳米技术等居全球领先地位。应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计划,不断提升和发展技术的自主性,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2.促进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数字新技术为现代制造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基础,在数字经济时代,自主创新、智能制造已是大势所趋,智能制造给我国制造业市场带来了深刻变革。 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在少数西方国家对我国华为和中兴频繁压制与技术解耦的情况下,必须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国家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卡脖子技术”与我国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项目应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新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使制造业变强成为可能。 另外,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将形成虹吸效应,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人才集聚将提升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如城际高铁、5G 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UHV、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涉及诸多制造业的产业链条,这些链条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要通过构建、整合服务(如集成创新)的基础架构体系来推动,这不仅能带来数万亿元的投资需求,还能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新研发产品规模化,产生不可估量的乘数效应。
 
3.加强对制造业的研发和创新的投资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需要对主要生产链、主要技术和主要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加大政府在自主创新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入,并引导社会资金流入。 加强产学研成果转化,积极搭建对接平台,促进企业需求、市场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对接。 推动自主创新与技术的迅速成长与成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试验,专注于项目的孵化与对接,以实现产业化。 以企业和大学为中心进行服务对接,搭建服务桥梁。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推动技术革新,重点克服核心基本组件、主要基本材料、高级基本流程、基本工业软件供应能力等诸多“僵局”技术问题,为创新产品增值。全力招聘和吸引人才,进行人才引进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构建灵活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注重提供人性化关怀,为人才创业、生活、小孩入学、医疗等提供便利,政策的优惠性和高质量的服务将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稳定制造业的供应链
 
1.引进外资补链扩链强链
 
现阶段,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 在加强物联网、数字经济、高端设备和其他制造业自主研发的同时,把世界优质公司吸引到我国来,建立高品质企业集群,推动企业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合理地将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联系起来。 在国际消费者对我国需求下降的情况下,聚焦于创建大的国内市场,以确保产业链集群的健康成长;在国际消费者需求回升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努力进入国际产业供应链。
 
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程度是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应不断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整合资本、人才和价值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实力。 注重解决产业链低端、低效、低质量问题,应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供给数据进行分析,排除过剩、过时的产业,开发新的、高需求的产业。 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扩大制造业的研发、决策咨询、系统集成、信息等生产服务,最终以“生产+服务”的联合新模式,完成对传统制造业的变革和升级,创造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
 
3.完善创新平台体系
 
通过区域分工与合作形成区域优势和竞争力,使区域主导产业更大、更强,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整体力量和发展水平。 搭建工业园区创新平台,在节能环保、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仪器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利用工业园区作为平台,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注物流平台整合,推动“海陆空”复合运输的开发,提高国内和国际物流的服务水平。 联合建立跨区域金融服务平台,推广通用的金融产品,协助各地的地区银行相互设立分行,帮助企业在城市间进行金融活动。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把科研院所的技术与企业“生产”“学习”“研究”“利用”的合作作为重点,加强地区制造业科技成果的交流与运用。
 
(三)打造中国制造业知名品牌
 
1.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品质创新品牌
 
随着国民消费需求的转变,消费者从追求拥有到追求体验,从注重价格到注重品质,我国的高质量制造业品牌正在兴起。制造企业应把重点放在技术、产业、零部件、材料等方面,不断加强对先进应用技术的研究,完善创新设计,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使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能够得到利益保障。 另外,要加快先进技术发展步伐,使之与先进制造业形成一体化互动,推动产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打造知名制造业品牌。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激发产品创意,促使产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强化营销创意性、品牌创造性,积极培育创新、创造型企业,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品牌,推动自主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片”,加速制造业产业升级速度。
 
2.推进传统制造品牌转型升级
 
传统的国产品牌产品主要是满足我国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其与中国几代人的成长相关联,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于传统国产制造业品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实现传统国产品牌供方结构性改革,其关键点在于开发新产品,加强高质量品牌建设。 利用我国超大市场优势,加快“智能制造”品牌建设,以满足国内消费需要为目标,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生产出更高水平、更高要求的国产名牌。
 
五、结语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基于畅通供需循环视角探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略具有重大意义,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有效应对世界局势变化。 因此,我国应努力营造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营商环境,鼓励我国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提升供应链水平,打造“中国制造”的高端品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切实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原文刊载于《企业经济》2023年第8期 作者:徐莉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