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戴智
戴智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以手工制作为主,劳动成本高,加之功能、审美方面与当代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因此,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实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面临的困境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是在农耕时代发展起来的,与传统民俗活动、传统建筑装饰紧密联系。明清以后,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工艺美术成为沿海地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传统工艺美术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其面临如下困境:
1.功能的减退。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许多都与游神赛会、宗教民俗活动有关,比如花灯、剪纸、木偶、戏服等,有的则跟传统建筑装饰有关,如石雕、木雕、灰塑、砖雕、壁画等。随着城市化的到来,上述民俗活动减少或改变了形式,而大多数人住进了洋楼,导致上述工艺美术品种原有的酬神、娱乐、装饰等功能减退。
2.审美的变迁。传统工艺美术常见题材有佛道、龙凤、传说故事等,现代题材极少。许多作品造型粗犷,色彩大红大绿,具有民间审美特点。当代人接受审美熏陶的渠道比较多,如书刊、影视、展览等,较易受到国内外不同的美学观念、审美作品的影响。至少,对年轻一代来说,传统的审美趣味已经不是单一的选项。
3.效率的低下。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多以小作坊、工作室形式,以手工劳作为主,生产效率不高,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由于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难以吸引年轻一代从业。
二、当代生活方式对工艺美术的选择
当代人对工艺品的需求,一是作为收藏、投资、送礼之用,属于小众消费;二是用于婚庆礼仪活动,主要是珠宝首饰等,其价值通常由材料的稀缺性决定;三是作为装饰品,包括室内装饰、陈列摆设等,其需求最为广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材料选择。现代家居装饰中,陶瓷、金属、玻璃、塑料、木材、皮革、布料使用的比较多。例如,陶瓷方面用得最多的是瓷砖,还有餐茶具、陈设陶瓷等;金属方面有门窗、楼梯、镜框、座椅、台案、壁挂、摆件等;玻璃制品这块,有门窗、吊顶、灯饰、淋浴间、镜屏、日用及陈设器物等;木材方面,有实木、人造木的家具及装饰构件……
2.审美选择。当代家居装饰中比较流行的有新中式、仿欧式、自然田园式、混搭式等几种。[①]整体看,当下的室内装饰风格趋于多元化,用于装饰、陈设的工艺品也相应地会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审美全球化日益明显,并出现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②]
三、传统工艺美术转型发展方向
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方向,主要是顺应当代人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的变化,创新表现形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大胆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节约劳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功能创新。首先是审美功能的创新。题材方面,不再局限于神佛、龙凤等常见题材,应该纳入现代人和事物,贴近时代生活;在造型上,不再单方面追求繁复、浮华的装饰,适当考虑现代简约、自然风格;在色彩上,不再一味追求浓墨重彩、金碧辉煌,多采用现代人喜欢的轻松、纯净的色系。其次是实用功能的创新。实用功能本来不是艺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有部分工艺品是带有实用功能的,通过实用功能的创新,能带动工艺品的消费,扩大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能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2.生产方式创新。要善于使用前沿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一是可以减少对人力的依赖,解决手工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二是可以解决手工生产精密度不够的问题;三是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实际上,眼下不少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电脑绘图、数控机床加工、3D打印成形等生产技术。
3.新材料的应用。工艺品采用新材料的理由有两方面:一是新材料通常都能带来新的功能,比如纳米材料除具有轻、小、硬等特点外,有的还带有荧光的功能;稀土材料可以减少陶瓷釉的碎裂性,并使其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泽。二是新材料往往更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能够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