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超理事长谈互联网在自行车产业的独特现象:智能化

分享到: 更多
2015-07-07 来源:中国自行车协会网

    2015年北京国际自行车博览会暨第四届北京自行车文化节在延庆隆重召开。这是北京自行车博览会第二次来到延庆,作为中国自行车协会与豪思国际共同的成果,较之去年,今年的展会在各个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在展会开幕之后,包括美骑记者在内的各路记者围着中自协理事长马中超先生进行了采访,他对展会的举办及行业的发展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北京自行车博览会的举办契机
  目前各个省市都有展会,沈阳展、天津展等等,其中有部分是中自协帮助培育的,比如沈阳展,举办至今已有5年,主要为沈阳地区20万到30万的骑友提供交流的平台——能像节日一样来庆祝。天津展则是一个综合性展会,展示自行车、电动车产品。大家一定很纳闷,北京这种没有产业的地区为何也要举办这样一个展会?其实中自协不办展会,中自协在全国各地开展自行车文化节以推广骑行文化,北京自行车文化节是其中一部分。展会部分则是豪思国际公司承办的。今年还融入了骑游大会,这是由延庆政府举办的体现北京后花园特色的活动。今年的北京博览会将展会、文化节及骑游大会三大元素捆绑在一起,意在体现产业进步,促进骑行文化在地推广,扩大群众性骑游活动影响力,内容更为丰富,给群众带来更深切的感受。这是任何一个地方举办类似活动都无法匹敌的,马理事长信心满怀。
  拥抱互联网自行车行业肯定是朝阳行业
  自行车作为传统产业,在制造业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有些人不禁认为自行车行业可能会走向尽头,马理事长多方面分析之后总结自行车行业必然是朝阳行业,而在互联网时代更应该主动积极拥抱。
  为何是朝阳产业?
  一,自行车在制造业整体低迷的状况下仍能保持增长。
  2014年,自行车产业产量8300多万辆,跟前年基本持平,规模以上为1500亿,利润为80亿,出口创汇66亿,在整个制造业低迷的情况下仍有增长。2015年截至4月,规模以上的产量为1700万辆,加上规模以下的则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营业额增长7.9%,利润增长25%,出口2080万辆,出口增长7.9%,但出口额增长了88%。马理事长认为,自行车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已经回归到常态,只能保持略有增长或略有下降。
  二,中国制造2025对自行车行业投来关注,实现对接完成从3.0到4.0的飞跃。
  据马理事长介绍,中国制造2015已经向自行车行业伸来橄榄枝,百年基础的自行车行业有望实现与高科技的对接,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及新材料的应用范围大幅度提升。由此看自行车行业已经迎来光明,但马理事长在接受记者群访时仍然表示,自行车行业处在2.0到3.0的位置,头一个十年的对接很关键。目前业内同仁需要做的是补课,补一补对质量的掌控、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对大数据的掌控,补足之后,从3.0到4.0的跃升才成为可能。另外,到了第二、三个十年中国自行车则会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变强。
  三,自行车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不会走向没落。
  自行车已经不再是一种交通工具。刚从欧洲回来的马理事长跟众记者讲起了国外的月亮,“直观的感受是骑车的人多了,租赁自行车的人多了,骑车戴头盔被列为法规,已经变成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反观国内,80年代,北京自行车占交通出行率的67%,现在统计是18%。中国自行车行业去年的产量是8300万辆,出口6200万辆,国内销售2100万辆,这是14亿人口每年消耗的量,但是出口的6200万辆光美国和日本就消耗了2600万辆,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两个国家人口合计不到4亿。从自行车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到,自行车有其生命力。然而,中国的自行车文化还未深入人心,这是业内人需要共同完成的,要让人们天生地想骑车。
  当天采访的各路记者不仅有专业媒体的,大众媒体也派出兵力前来关注自行车行业动向
  智能化是自行车拥抱互联网的一大独特现象
  目前国内的企业多为外国企业代工,未能完全掌握核心技术,主要为零配件的研发难以自主。但智能化方面或许比国外还来得早,智能单车是一大独特现象。中国大陆暂时还没有一个世界或亚洲品牌,“传统的飞鸽、永久、凤凰、五羊历经多年之后未能打响名声,唯一飞鸽这个国字号企业还承担着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送车的专车”,中国大多数的自行车厂商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将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到实体经济中,同时做好质量和服务。目前,互联网+在自行车行业的独特现象呈现在整车装备加入智能设备,“但我更希望企业不仅止步于此,可以在智能制造、机器人方面做好”,马理事长说出了对企业的希冀。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