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无国界,韩妆畅销美国

分享到: 更多
2015-09-24 来源:CBO新闻

雅诗兰黛将最先在亚洲推出新品,因为“这里的客户最懂行”

“在研发新品方面,他们(韩国)要领先于很多其他国家”

在夏洛特(Charlotte)和戴夫•赵(Dave Cho)于2012年成立化妆品在线零售公司Soko Glam之初,他们想的是帮助那些像他们一样的韩裔美国人在美国买到最爱的韩国护肤品。不过后来,他们的润肤霜、洗面奶和化妆水吸引了比原来预期更广的受众。数据显示,Soko Glam70%的顾客都不是亚洲人。

“我们发现,韩国的护肤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吸引力。”戴夫•赵说。他的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很多人都希望他们的皮肤护理能够见到成效,也听说韩国护肤品确实有效。”

虽然韩国最为美国消费者熟知的产品可能是三星(Samsung)智能手机和现代(Hyundai)汽车,但该国以爱茉莉(Amorepacific Corp.)和LG生活健康公司(LG Household & Health Care Ltd.)旗下品牌为首的美容产品也正在美国美容市场卖得风生水起。

 

韩国女性有着繁复的护肤流程,每晚最多会用10种护肤品来让皮肤显得青春健康。顺应其对美容的痴迷,厂商研发了很多创新性的美妆产品,比如液体粉饼和可以同时润肤、润色和保护皮肤的BB霜。

这些新产品正在大力刺激韩国目前市值约115亿美元的美容及个人护理用品市场继续增长;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预计,这个市场到2019年将比现在增长13%;相比之下,美国现在市值约767亿美元的化妆品市场届时只会上涨4.8%。

对此,美国零售商应该已经有所警觉。爱茉莉旗下兰芝(Laneige)品牌推出的气垫粉饼已经在美国零售巨头Target Corp.的门店货架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高端化妆品连锁店丝芙兰(Sephora)也在出售片状面膜和BB霜——这两者都是从韩国流行开来的。

总的说来,据美国商务部(U.S. Commercial Service)提供的韩国海关方面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美国从韩国进口的美容化妆产品量已经上涨了5倍,在去年达到了1.541亿美元。

丝芙兰美国分公司负责美发护肤产品的副总裁普里娅•文卡特什(Priya Venkatesh)表示,公司正在出售“越来越多”的韩国产品。“在研发新品方面,他们(韩国)要领先于很多其他国家,并在美容市场引领着创新和潮流的方向。”

无论如何,美国市场的增长和韩国繁荣的国内市场都为韩国的消费者产品制造商增添了收益。2011至2014年间,韩国最大的美容及个人护理用品公司爱茉莉集团的销售额上涨了52%;第二大的LG生活健康公司营业额也增长了35%。

相比之下,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 Co.)美容美发部门的销售额则在最近的3个财年里出现了11%的下滑。上个月,宝洁公司宣布他们将退出这一领域,并将旗下包括封面女郎(CoverGirl)和蜜丝佛陀(Max Factor)在内的43个美容品牌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法国科蒂集团(Coty Inc.)。

与韩国公司比起来,即便是在过去3年里营收增长了25%的雅诗兰黛(Estee Lauder Cos.)也显得相形逊色。这家总部设在纽约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法布里齐奥•弗里达(Fabrizio Freda)在去年的一次电话会议中表示,他们将这一点铭记于心,将最先在亚洲推出新品,以便测试该地区对产品的反应,因为“这里的顾客最懂行”。

不过,即便韩国的美容品牌在市面越来越受欢迎,想要在美国扩张仍然面临数重障碍,其中之一便是美国客户群体更加多元,肤质和肤色差异性也更大。此外,还有一个挑战是美国的国土面积远大于韩国,而人口密度又远低于后者,这同样对销售策略带来挑战。

“在首尔,你可以只开一家门店,全首尔的人都可以来这里买,但在美国就要采用另一种不同的商业策略,因为这里的客户群体非常多样,”Peach & Lily的老板艾莉西娅•尹(Alicia Yoon)说;她的公司在线出售韩国美容产品,并分销给Target和Urban Outfitters等美国零售商。

有迹象表明,韩国的大型日化企业有意向在美国大举扩张,譬如去年LG生活健康公司就曾考虑过收购美国香水制造商伊丽莎白•雅顿(Elizabeth Arden),该公司在最近一个财年的营收为9.711亿美元。不过, LG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收购。

“这些公司的很多扩张举措都还是小规模的,”零售业研究咨询公司Conlumino的总经理尼尔•桑德斯(Neil Saunders)表示。“不过,假如他们决定采取一种更为明确的策略,他们的西方同行就要很努力才能跟上趟了。”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