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走私背后:“双反”漏洞下的低价诱惑

分享到: 更多
2016-06-22 来源:中华玻璃网
 
  长期以来,全球多晶硅的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地区,而中国则是最大的多晶硅消费市场。在光伏“双反”贸易争端中,出于保护国内多晶硅行业正常竞争和贸易平稳发展的考虑,商务部于2014年8月发布了《关于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的公告》(即“58号文”),到2015年9月,加工贸易手册将面临失效,进口多晶硅将不能再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开展进出口业务。但由于国内的多晶硅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在利益的驱使下,国外多晶硅仍不断压低价格冲击国内市场,甚至通过非法渠道走私进入中国。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进口的多晶硅约有80%都是采用加工贸易这种方式进口的。因此,曾有声音认为,中国对国外多晶硅的“双反”措施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这意味着如若不严格执行“58号”文件,堵住加工贸易进口漏洞,国外多晶硅仍可能会源源不断倾销至中国,继续挤压国内多晶硅产业的生存空间。
  然而,事实上关于是否禁止多晶硅加工贸易,以及“58号”文件的存废问题,光伏业界一直存在明显分歧。
  “对于是否该禁止多晶硅加工贸易,不同的企业有各自的利益考量,所以争议很大,”一位光伏企业人士表示,“呼吁封堵漏洞,彻底关停加工贸易的,基本上都是上游多晶硅企业,因为国外的低价产品会对他们造成直接的冲击。”
  但该人士同时表示,中游的电池组件制造商则希望能继续延缓多晶硅加工贸易的期限,毕竟国外的多晶硅产品价格相对低廉,一旦禁止加工贸易,改用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就会增加进口关税等费用,直接拉升企业生产制造的原料成本,进而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