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健身行业发展动力与趋势分析
一、健身需求持续扩张,落后地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 、需求释放,健身群体规模整体保持增长
收入提升是健身需求发展的首要前提。目前健身行业仍以“年卡季卡+私教”模式为主,健身会员每年的平均花费在 1 万元左右,一线城市健身年卡价格通常在 3,000 元以上,健身消费需要有较高的收入作为支撑。随着我国收入提升,更多居民有望迈过“收入门槛”从而有实力进行健身消费。
消费升级,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将持续升温,体育人口不断扩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城乡居民更加重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也在提高。2014 年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约为 4 亿,体育产业规模为 1.35 万亿,到 2020 年上述两个指标有望达 4.35 亿和 3 万亿。
体育人口扩张将带来更多健身用户,对健身房需求持续释放。健身对于体育爱好者来说是很有效的方式,但对多数人而言体育健身比较“反人性”、枯燥无味,因此更多消费者尤其年轻人选择健身房,在教练的指导监督下进行锻炼,并通过网上健身视频、健身 APP 等途径进行提高。据数据,2015.4-2016.3 中国健身房最多的前十大城市中,有 8 个城市的健身房数量增长超过 50%。
健身需求不断升级,对私教等需求提高。据报告,对于健身“小白”和健身爱好者来说,选择教练首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专业知识。随着我国健身会员对科学指导更为重视,追求更快、更好地提升锻炼效果,健身教练的重要性增加,2016 年 39%的健身用户主动选择教练,同比增加 5PCT。
2 、领先地区健身需求逐渐细化,其他地区仍存普及空间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健身意识等不同,我国不同地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有一定差异。据经济学人统计,2015 年北京、重庆、辽宁、上海、天津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比均超过 40%,接近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地区的水平,其他省市的体育人口占比相对较低,尚有较大成长空间。
在体育需求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尤其是一线城市,健身行业早已度过普及期,传统模式弊端暴露更为明显。消费者对健身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跑步机、健身器材等简单器械锻炼,而是需求更为细化,大众消费者需要性价比更高的优质健身服务,高端消费者则需要更为专业、私人化的指导,此外,女性、青少年、上班族等群体的特定健身需求涌现,催化教练工作室、新兴健身俱乐部等供给业态层出不穷。
而在体育人口占比相对较低的广大地区,健身行业发展远未成熟,仍存较大市场空间。健身需求尚需普及和提升,健身俱乐部传统预售模式还有较大市场开发空间。即使考虑到人口差异,除北上深以外的其他城市健身房数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难以吸引经验丰富的教练人才,因此健身工作室作为高端需求的代表,数量占比显著较低。
二、政策和资本助力健身行业成长
1 、政策利好不断,健身产业有望长期获得扶持、
与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类似,近年来中国居民的服务业消费快速增长。继 2014 年“46 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政府多次出台政策促进体育、健康、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发展,健身领域也得到了政策支持。
2016 年 10 月 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 2030 年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强调重点发展全民健身及业余体育。2016 年 10 月 28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盘活体育场馆资源,扶持健身俱乐部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企业上市,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健身休闲产业,到 2025 年健身休闲产业规模将达到 3 万亿元。
为更好的推动健身产业发展,地方政府也配合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2016 年 9 月后,河北、浙江、重庆、广东等省市相继发布了本地全面健身实施计划,明确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目标和政策举措。未来各地方政府有望推出更多产业政策,支持本地健身场地及设施建设,推动居民体育消费的增加。
政府出台利好政策,一方面对冲工业增速持续下滑压力,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满足居民需求,迎合居民消费“衣食—耐用品—住行—服务”的升级路径。未来国务院有望出台更多政策支持健身行业发展,地方政府也有动力配套相应的细则推动政策落地。
三、健身行业市场空间可达 1,400亿元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身市场远未达到天花板。据报告,2015 年中国线下健身会员仅有 350 万人,而美国有 5,020 万人,中国的人均教练只有 0.12 人万人,美国则达 7.5 人万人。中国健身人群每年健身投入费用为 1 万元左右,商业健身市场规模为 300亿人民币,而 2013 年美国的健身市场规模即达 218 亿美元。即使与亚太地区相比,中国的健身会员渗透率仅为 0.4%,仅高于印度和印尼,显著低于亚洲平均水平 3.8%。
体育产业大发展背景下健身行业空间将打开。2016 年 7 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 2014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1.35 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0.64%。规划提出到 2020 年体育产业规模超过 3 万亿,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推动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场馆服务业、体育中介业等八大重点行业发展。经济型用户和健身爱好群体的规模将持续扩大,未来居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健身服务及设备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测算中国健身行业市场空间可达 1,400 亿元。1)未来健身需求将内生性增长,在政策及资本等推动下,健身人口将逐渐扩大。保守估计中国的健身人口渗透率可达亚洲平均水平 3.8%。2)据 IHRSA 数据,亚太地区各国健身俱乐部会员人均支出人均 GDP 与人均 GDP 之间负相关,当人均 GDP 达 10,000 美元,会员人均健身支出人均 GDP 约为 5%。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和健身门槛降低,会员健身成本会逐渐下降。2015 年中国人均GDP 约 8,016 美元,假设人均健身支出约占人均 GDP 为 5%,则在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测算中国健身市场空间可达 1,400 亿元以上。以2014 年美国健身龙头 5.33%的市场占有率测算,健身龙头的潜在市场空间可达 76 亿元。
四、供给模式的创新进一步促进健身行业发展
1、健身工作室快速涌现
健身工作室快速增加,抢占健身房市场。随着健身教练的成熟以及健身需求的分化,健身工作室在欧美以及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具有一技之长的教练利用积累的客户资源及运营经验,开设小规模工作室教授擅长的课程,按次收费,为客户提供瑜伽、塑形、减脂等私教服务。据美国 AFS 协会调查,全美有超过 10 万家健身工作室,总产值达 240 亿美元。据数据,中国个人健身工作室在 1-2 万家左右。
美国的健身工作室发展目前较为成熟,国内的工作室基本参考国外模式。
美国的健身工作室发展目前较为成熟,国内的工作室基本参考国外模式。在美国,照经营方式划分,健身工作室主要分为独立经营、合作经营和连锁经营这三种。而健身工作室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会员费、一对一或一对多私教收入、小团课收入、设备、服饰和配件的销售收入。国内目前存在的健身工作室主要是独立经营和合作经营为主,针对客户的需求,主要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和小团体课程。随着健身工作室的逐步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连锁经营的健身工作室。
健身工作室以教练为核心竞争力,以教练的专业技能为资源吸引客户,为客户提供更私密和个性化的服务。健身工作室以教练为核心竞争力,以教练的专业技能为资源吸引客户,为客户提供更私密和个性化的服务。工作室的客户大多数档次较高,主要通过老客户推介或者其他方式与教练熟悉,客户粘性大。健身工作室的规模小客户少,所以,它的前期投资、场地和器械相对于传统健身房而言也更少。但是,装修要更精细。器械种类不多,但是有多种功能。
健身工作室提高教练收入提成,会员门槛更高,提升健身体验,会员粘性更高。健身工作室提高教练收入提成,会员门槛更高,提升健身体验,会员粘性更高。通常传统健身俱乐部中教练会被分配有业绩要求,销售压力大,此外私教收入中仅有 15%-30%归教练所有,教练流失率较高。而教练的去留会影响会员健身进程,导致会员流失。健身工作室则多为教练自己所有,其私教或团课收入即为个人收入,教练更有动力认真授课和指导学员,也提高了会员的粘性。相对于传统健身房来说,工作室的会员门槛更高,得到的服务更私密也更个性化。会员体验好,并通过老会员推介的形式进行推广,会员粘性更高。
2、新型健身俱乐部试图改造传统商业模式
初创企业进入健身行业,试图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解决健身行业现有痛点。常见的运作模式包括采用低价月卡方式扩大用户基数、智能健身工具提高用户消费频次等。2015 年后以超级猩猩、光猪圈、乐刻健身为代表的新型健身房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短时间内开店数迅速增加,但盈利能力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仍有待检验。例如 2015 年小熊快跑、全城热练等 APP 推出99 元健身月卡,但由于线下健身房抵制、运营成本较高等原因,很快遭遇了“滑铁卢”,不得不转型或提高价格。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