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关键作用不断发挥

分享到: 更多
2017-08-04 来源: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关键作用不断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紧贴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实际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投资建设成果丰硕,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精准施策激发投资活力,有效投资助力经济发展

(一)重大工程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国务院有关部门持续开展重大工程包推进和调度工作,粮食水利、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服务、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13大类重大工程包陆续开工建设;加快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落地;推进并加强项目储备和重大项目库建设,“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标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循环机制基本形成。2016年,全国施工项目建设规模达112万亿元,是2012年的1.5倍;施工项目个数79万个,是2012年的1.7倍;投产项目个数54万个,是2012年的1.9倍。

(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支撑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从投资规模和速度看,2013-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累计完成213万亿元,年均增长14.5%;年度投资规模由2012年的37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1万亿元,增长61.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完成209亿元,年均增长14.8%。从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看,2013-2016年,全国资本形成率[2]分别为47.3%、46.8%、44.7%和4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3%、46.9%、41.6%和42.2%,分别拉动当年经济增长4.3、3.4、2.9和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作用效果显著,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好互动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2012-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三)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活力有效激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投资项目审批范围大幅度缩减,投资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从事前审批转向过程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投资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为市场“腾了位”,为企业“松了绑”,有效激发和带动了社会投资。五年来,在相关政策带动下,民间投资总量持续扩大,小微企业活力迸发。2013-2016年,全国民间投资累计完成132万亿元,年均增长1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平均比重为63.1%,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中小微企业大量产生,小微企业投资快速增长。2016年,小微企业投资同比增长16.3%,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2个百分点,新注册小微企业平均投资规模明显高于存量小微企业。

二、产业投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纵深推进

(一)三次产业投资比重更趋优化。十八大以来,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的着力点,三次产业投资稳步增长,产业结构加速优化,比重日趋合理。2013-2016年,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9.1%,增速位居三次产业之首,2016年第一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2%,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巩固了经济运行的生产基础。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2.1%,2016年所占比重为38.9%,比2012年下降4.4个百分点,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有所回落,但依然发挥了压舱石的重要作用,确保了投资平稳增长。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6.7%,2016年所占比重达58%,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持续上升,引领作用增强。

2012-2016年三次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


(二)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步伐加快。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业投资呈现出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迈进,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了坚实支撑。2013-2016年,我国工业累计完成投资83万亿元,年均增长12.4%。技改投资成为工业投资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2013-2016年,我国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8.2%,增速比工业投资高5.8个百分点,2016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0.6%,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传统产业,2013-2016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3.4%,增速比工业投资高1个百分点;2016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3.1%,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

2012-2016年工业技改投资发展情况


与上述领域投资较快增长相对比的是,十八大以来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增速逐年回落,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14.4%和8.5%,2015年零增长,2016年同比下降0.9%。此外,2013-2016年,钢铁、水泥、铝冶炼、平板玻璃和金属船舶制造业五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分别年均下降4.8%、10.8%、5.6%、6.2%和16.4%。

(三)新产业新产品投资高速增长。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开始发力,新动能加速培育。2013-2016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8.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4.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9.8个百分点。大量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0%,工业机器人增长30.4%,智能电视增长11.1%,太阳能电池、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均呈快速增长。以信息网络等高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为经济增长带来新亮点。

三、区域投资协调发展,新空间拓展成效初显

(一)“四大板块”投资协调发展。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断拓展深化,区域协调性逐步增强。2013-2016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8.5%和17.3%,增速比全国高3.7个和2.5个百分点;2016年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6.5%和26.1%,比2012年提高3.2个和2个百分点。2013-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投资年均增长15.2%,2016年东部地区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2.2%,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3];东部地区投资增速虽低于中、西部地区,但在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增速均领先于全国。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投资低速增长,经济持续下滑,面对困难,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由广东、浙江、江苏与东北三省分别对口合作,创新投融资体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东北地区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三大战略”投资统筹推进。“一带一路”极大推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有力带动了国内相关地区的投资增长,2016年政策涉及的18个地区中,有11个地区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升级转移有条不紊,2016年天津、河北两省投资均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涉及重大工程项目255个,计划总投资4281亿元,至2016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508亿元。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东、中、西区域之间正在形成广阔的合纵连横,2016年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个省市投资合计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全国高4.1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为44.3%,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4];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这些地区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经济增长极投资蓬勃发展。加大中心城市群的建设力度,区域经济由传统的省域经济向中心城市群经济转变,2016年,珠三角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2.1%,中原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2.7%,关中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3.1%,海峡两岸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0.9%,成渝城市群投资同比增长12.1%。在发挥中心城市群对投资引领作用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级新区的建设,2013-2016年,相继设立了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12个国家级新区。中心城市群和国家级新区建设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新动力。

四、投资补短板惠民生效应凸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入,补短板效应凸显。2013-2016年,全国基础设施[5]累计完成投资38万亿元,年均增长19.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9个百分点;2016年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9.9%,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

2013-2016年,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4.8%,投资收效显著,“四纵四横”高铁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已有30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已达218个。水利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8.1%,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建成使用,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长江、黄河、淮河、太湖等江河治理及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信息传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8%, “宽带中国”战略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包等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9.7%,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增加,污染源治理取得成效。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4.6%,城乡建设同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有效性显著提升,市容市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环境获得极大改善。

(二)幸福产业投资方兴未艾。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有效供给持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稳步前行。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行业对资金的吸引力,2013-2016年公园和旅游景区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4%;文化及相关领域服务业、教育产业亮点纷呈,2013-2016年上述两大领域投资年均增长25.6%和19.2%;随着全民健身、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医学研究及保健、养老服务等产业的旺盛需求,2013-2016年健康服务业(含体育、健康及养老)领域投资年均增长20.3%。

(三)住房保障工程扎实推进。2013-2016年,全国共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2485万套。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年内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的目标,2015年、2016年已分别开工601万套和606万套。大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使用,对稳定房价、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呈现诸多积极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未来,尽管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保持投资运行的良好态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注:
[1]除全社会投资外,文中各投资统计数据口径均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2]资本形成率又称投资率,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3]本段中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以31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合计数为100计算。
[4]长江经济带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以31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合计数为100计算。
[5]文中基础设施投资包含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