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剪纸曾为进京贡品 老艺人年收入近万

分享到: 更多
2015-01-06 来源:青岛晚报

        每到冬季,忙完了地头的农活,青西新区辛安街道山陈社区的妇女们又开始了炕头上的忙碌。一把几十年的老剪刀,一张喜气洋洋的大红纸,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百转千回之后,历史人物、花鸟鱼蝶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久负盛名的辛安山陈剪纸,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代就被作为贡品进京。如今山陈社区七成以上的妇女都会剪纸,找上门来的客人络绎不绝。(记者 马晓婷)

  全村都有剪不断的情节

  新年的第一天,山陈社区的妇女们坐在炕头,左手拿着红纸,右手握着剪刀,一幅幅剪纸作品,阳光下映红了妇女们的脸,也映红了山陈社区火红的日子。

  78岁的薛玉兰已经剪纸60多年了,如今依然保持着每天剪纸的习惯。薛玉兰的剪纸多是以传统花样为主,《十全十美》、《八仙过海》、《十二生肖》、《滚绣球》……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没有自己不会剪的花样。 70岁的薛善美喜欢剪新式的花样,各式各样的《春福》、《年年有余》、《纵横天下》……一个炕头都摆不完,“你看看我这剪刀,用了30多年刀刃都短了,外面包着的皮也裂开了,不知道剪过多少幅作品了。 ”除了这些远近闻名的老艺人,在这个“剪纸村”里,七成以上的妇女都会剪纸。“必须先画出样子来,晚上要点着油灯剪,剪完了拿到集上去卖。 ”村民侯德兰告诉记者。

  最复杂的要剪两三天

  听说记者想看看剪纸,薛玉兰小心翼翼地取出最拿手的作品摆在了炕上。“这是窗裙,贴在老式的窗户上特别漂亮,这个得剪两三天,纹路越细的越难剪。”薛玉兰说。在老人的炕头上,一幅《十全十美》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喜字、金鱼、牡丹、蝴蝶、金钱、全花、桂花、斧头、莲蓬、莲花、柿子、凤凰、如意、喜鹊……虽然名字是叫《十全十美》,可这里面的内容却不止十种。 “这个也得剪上两天才能剪完,论价格的话,能卖到200多元。如果你想要别的花样也可拿过来我帮你剪,我卖过的剪纸最贵的八百多元。 ”薛玉兰笑着告诉记者。

  因为喜欢剪纸,山陈社区的老艺人们无论看到什么新式的图样,都喜欢尝试一下。村里的会计夏新是山陈土生土长的孩子,不懂电脑的老人们都会找夏新打印新式剪纸图样。也正是老艺人们的钻研劲儿,让山陈剪纸不断发展。

  老外找上门来买剪纸

  “我从十二三岁时就开始剪纸了,剪好的窗花什么的都要拿到集市上卖,原来一对窗花才5分钱。为了贴补家用,我白天干活,晚上剪纸,然后到周围的地方赶集。快过年的时候,卖完剪纸直接换成年货。现在我们的作品都放在剪纸文化中心展示,有人看中了直接下订单,还有拿着花样来找我们剪的。一年下来五六千元没问题,多的时候能赚个万八千的。”薛善美告诉记者。

  如今山陈剪纸名声在外,老艺人们很少再去赶集售卖,不少客人都是直接找到家里来。邻村家里有喜事,也会来山陈定剪纸,一般一套至少也要三四百元。除了乡邻们,薛玉兰老人还遇到过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上门买剪纸。 “大概五年前,两个外国人听人介绍找到家里,买了我几十幅作品,一共将近5000元的。 ”薛玉兰说。

  产业发展村民受益

  作为辛安剪纸的代表,山陈剪纸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又有江南一带剪纸的纤秀细腻。1985年,山陈剪纸巧手张淑珍随市政府代表团访问墨西哥,精彩的剪纸表演引起了轰动;2006年,辛安剪纸被山东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夏占芳、管茹母女就来自山陈社区;2012年,辛安剪纸技艺表演成为博鳌亚洲论坛的活动上的一大亮点。

  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民间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辛安街道成立了“青岛辛安剪纸艺术中心”,聚集了来自山陈等社区的100余名剪纸艺人,按照“公司+剪纸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了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目前,辛安剪纸中心实现年营业额50余万元,辛安剪纸产业也被列为青西新区重点文化产业之一。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