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分享到: 更多
2015-05-04 来源:赛迪网

        工艺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以来,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迅速,但受资源稀缺程度加剧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以及国内外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不同地区产业化程度不均衡、集聚程度趋缓、税负水平高等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系统研究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相关建议,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工艺美术行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面临的机遇

1、支持性政策环境不断完善驱动行业发展

        从国家层面看,199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第一部关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行政法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法规的形式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保护的重大举措。《条例》共计21条,界定了传统工艺美术的范围,明确了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珍品、人才和珍稀矿产资源的保护及其措施。实施16年以来,《条例》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有效保护了部分濒临灭绝和生存困难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新时期国家促进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主要举措和政策导向。

        从地方层面看,各省区市以及各级政府对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工作格外重视,纷纷制定了对工艺美术保护的行政法规,10余个省区市通过不同方式对工艺美术保护给予资金支持(资金总额为每年2000万元),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如北京市政府为促进行业发展,制定了配套扶持政策,自2003年开始,每年由市财政拨款300万元(从2007年开始年拨款增加到1000万元),作为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资金,同时制订了《北京工艺美术发展规划纲要》,开展了行业调查、抢救技艺、征集珍品、建设基地、带徒传艺、研发新品、展览交流等工作。

2、国内消费需求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几千年来,工艺美术始终伴随着人类一路前行。工艺美术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是我国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享受型消费模式日益显现,个性化、艺术化和多样化消费日益成为消费主流,人们对于具有浓郁艺术和文化特色,个性鲜明的工艺美术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对工艺美术产品的购买数量、频率会相应增加,这为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市场空间。

3、多项支持政策激发企业生产积极性

        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重视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同时,针对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小微型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小微型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型企业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或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挂牌融资等各项金融支持政策,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力度的加大,相关的激励政策还将持续,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4、特有资源和区域特色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关系尤为密切。依托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民族风俗、传统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显著地域文化特色的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大到一个县市小到一个村或一条街,不均匀地散落在各区域内。有些地域资源虽然总量不大,但极具特色,是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和现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壮大的保障。如福建省福州市依托当地丰富的寿山石资源和深厚的石刻文化,寿山石刻产业发展迅猛,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当前,已形成福州特艺城、藏天园、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等10多个寿山石专业市场,寿山村90%以上人口从事寿山石开采、加工和商贸活动。

二、面临的挑战

1、传统工艺美术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虽然工美行业对gdp的贡献较小,但产值也过万亿元水平。在当代,工艺美术产品仍然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况且我国延续数千年的手工艺行业,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品类繁多、底蕴深厚、技艺精湛,享誉中外,在世界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已立法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且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工艺美术不仅作为艺术品要在更高层面上弘扬民族文化,而且作为消费品工业更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