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派工艺创新与发展将往何处去

分享到: 更多
2015-08-25 来源:东南快报

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所的王毅霖认为,当代工艺师的创作条件是历史以来最好的,然而,当代同样也是工艺界有史以来最为浮躁的一个时代。“我认为工艺师除了承接自己老师或院校的技艺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文化自觉。”王毅霖说,“历史上工艺界的每一次繁荣都与文化自觉息息相关,这些都是民间大师对文化、对艺术抱着非常崇敬的态度,才带来的繁荣和昌盛,其题材和思想是文化自觉的一种反映。”

传统精髓的把握以及对新的工艺和工具的把握是技术创新的亮点。提倡闽派,在这么多门类之中,王毅霖认为最站得住脚的应是闽派工艺。“因为在古代,工艺技艺的传承非常私密,一直以由师傅带徒弟的状态存在。就工艺技法而言,若没有手把手教授,很难凭借自身来摸索。”王毅霖说。而对于闽派理论的发展,我们知道离开创作,一切都是空的。

福建工艺师余斯伟认为,谈到闽派工艺,我们需要探索文化长久不衰的内在原因。文化底蕴是支撑寿山石工艺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我们的寿山石文化底蕴就非常悠远,同时,我们有优秀的寿山石资源。此外,政府也出台了《福州市保护寿山石资源管理办法》。由此可见,我们的工艺、创新和发展有物质基础作保证。

专门雕刻寿山石罗汉和佛像的周凤天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佛像。我认为无论石头材质好坏,作为雕刻艺术家,需要发挥好每一块石头本身的生命力。”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名研究生何慧、韩学红、詹黎明对闽南和闽东一带的剪纸、石模工艺等进行研究,认为这不仅是内涵丰富的民俗用品,更是独特的艺术品。

闽派工艺现状及潜在问题

作品价值无关材料好坏,人才是赋予材料真正价值的所在,倡导以审美取代投机的主导思想

寿山石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从事寿山石创作30多年,谈到寿山石创作的现状,陈礼忠直言,眼下,整个行业开始偏向功利发展,其中最明显的是寿山石行业的市场主导开始以材料为主,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究竟是材料重要还是艺术本身重要?

“这几年,我去国外博物馆,看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他们的石雕作品用的就是极为普通的花岗岩和大理石。我感悟到材料并非至关重要,重要的是谁在创作这个材料,只有人,才能赋予材料真正的价值。”陈礼忠说。

近年来,人们价值观中投机心态太重,买一件艺术品,首先是看材料,买它时考虑否能增值保值。“这种以金钱为主导的价值观阻碍了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我希望在当下慢慢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以审美取代投机,培养真正有审美的收藏群体。”陈礼忠感慨。

木雕大师郭发柽认为,现在木雕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十分良好,但在生产推广方面仍显滞后,缺乏有组织的推荐和有深度宣传,尤其是对福建各地的木雕发展现状、技艺传承、系统教育以及对有成就的木雕艺术家的宣传都非常不足,无法展现福建木雕真正的艺术价值和发展全貌。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行动。保护林业资源是福建木雕艺术持之以恒发展的重要前提,加强专业艺术培训和美术基础是学习培养和造就木雕雕刻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可以经常性开展木雕雕刻艺术交流,这些都是取长补短、促进生产发展的有效可行办法。”郭发柽说。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王晓戈指出,闽派工艺需要文化资源来承载。“因而我们有在做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建设从各个工艺门类入手,包括它们的历史、传承、现况及今后的走向。今后当我们对某一个时期的作品进行梳理时,就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落脚点。”王晓戈说。

闽派工艺的艺术追求

作品是否体现出作者的文化修养和人生积累十分关键,杰出作品甚至可以反映当代思想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老师张丽一直致力于探究漆艺,她认为,材料好,更要珍惜,不要轻易下手,破坏了材料。“当我们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时,就具有掌握艺术高端能力的决策,艺术创作的高度决定于作品的高度而不是材料的高度。”张丽说。

张丽说道,过去许多大师以写实为主,到了现代会不会出现断层现象?这一点大家不能掉以轻心。“写实创作从创作能力到制作,只要稍有马虎很容易就被人看出瑕疵。有人认为,造成一部分人认为看不懂的就是艺术。但是,以前中国很高端的大师,他们的写实能力和创作能力走到一定的高度后,就需要对自身进行否定和突破,而不是为了突破而去突破。”她说。

石雕大师郑幼林认为,当一件作品的创作理念和思想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作品的学术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作品是否体现出作者深厚渊博的文化修养、国学修养甚至是其自身的人生积累,这很关键。”郑幼林说。

“我们雕刻作品,其实就是雕刻自己的情怀,雕刻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一个作品可以反映作者的内心,也可以反映当代的思想。”郑幼林说。

用一个作品承载情感的强弱来表达作品价值,在传统基础上,把握自身人生经历,表达个人观点。何为“创新”?郑幼林认为,只要你的作品中有当代东西的融入,你的作品就是在创新。

研究脱胎漆器的林新璟认为,造型上的创新格外重要。“脱胎漆器过去一直在做佛像或瓶罐之类,这几年给人以震撼的精品越变越少。”林新璟说,“一个是‘闽人善仿’的问题,但几百年过去,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仿而又仿之后,还有什么可以仿呢?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不断更新,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福建工艺师尤顺斌则希望能够多崇尚自然,对老天爷留下的宝贵资源,他希望能够因材施艺。

工艺师史俊贤则表述了当代木雕艺术“合而不流”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想象。“在艺术创作追求的过程中,我希望在作品的创作上能够尽量做到给人欢喜、信心、希望,也就是作品创作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美的欣赏和感受。”史俊贤说,对于“合而不流”,指在工艺美术领域,他认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流指的是不盲从于他人。“合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只求推陈出新。而衡量创新和是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最终能为大众所认同。

从事印钮雕刻的陈强则认为,我们这一代在传承继承大师们技法的同时,还需要跟进思想和文学。

工艺师林国升主要是做日本佛堂和中国佛堂的工艺,他认为,用民族工艺做出来的作品跟使用其他工艺做出来的作品,是要有所区分的。“我希望我们的工艺品在设计理念上可以将它设定为一个做大做强的产业,在拥有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之上,参考家庭的用法和实用性等方面,这样我们的产业才能得到保障。”林国升说。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