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惠民生

2013-08-19 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金 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手段。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在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八大立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的新要求。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纷纷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覆盖城乡、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面向基层 加大投入
  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香梅乡烟塘村,村民朱泽文农闲时最大的乐趣便是拿着遥控器,在新收到的52套电视节目中切换选择。“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后,看起电视来又清晰又舒服。不忙时我就看看电视剧,学点儿农业技术,生活比以前有味多了。”朱泽文说,精彩的节目常常吸引他们一家人围坐观看。
  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持续、大力支持下,全国广泛开展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惠民工程,有效丰富了基层文化资源,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事业费共计1220亿元,年均增长19.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一个时期。“十一五”时期,我国共投入100亿元实施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是“十五”时期的12.4倍,人均文化事业费也从2007年的15.06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增幅为93.49%。
  不少地方政府也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如首批31个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两年间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超过100亿元。陕西省“十一五”时期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28.75%,比全省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0.81个百分点,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十二五”时期新增财力用于文化建设的比重不低于2%。
  在设施方面,在国家陆续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一系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重大设施建设项目,显著改善基层设施整体面貌的基础上,“十二五”时期,中央又补助70亿元用于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建设。
  广覆盖、高效率、均等化,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实施中注重向基层倾斜、向中西部农村和少数民族等地区倾斜,将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开展送书下乡工程,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1060万册。此外,还安排3亿元资金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为剧团和基层文化机构配备流动舞台车近1000辆。
  强化服务 提升效能
  在深圳街头,市民通过使用“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就能享受借书、还书、办证、预借等服务;
  在辽宁的乡镇农村,文化信息依托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进村入户,村民们能方便地使用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
  北京利用地区资源和人才优势,在全国率先建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4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网络,多项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居全国前列;
  上海等地通过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委托市场、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
  浙江、广东、天津、吉林等地也在探索实行基层文化设施的合作联办、委托管理,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博物馆,使群众能够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是目标。各地正在积极实践,努力以效益为导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为了有效利用、开发好公共文化资源,文化部等部门加快建立各级公共文化单位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有效推动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明确了基本服务内容,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设施出租和挪用问题,有效提高了服务能力、改善了服务质量。与此同时,许多地方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创新力为核心,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了日渐浓厚的文化氛围。
  创新方式 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必然选择,数字化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主要途径。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国已建成1个共享工程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2963个乡镇服务点、59.7万个村服务点,初步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村6级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省市县各级图书馆提供服务,增加了各级图书馆的资源总量,解决了基层图书馆图书重复购置、服务效益不高等问题。依托各级公共文化单位,建设拥有绿色上网空间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目前已建成6200个。
  “共赴青铜盛宴;金戈铁马话兵器;生活起居古今谈;笔墨纸砚绘书画……15大活动带你遍游‘古代中国’,国博互动体验课程‘阳光少年’之‘漫步古代中国’第五期与第六期即将启动。”这是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日前播发的一条消息。网友“竹马笃笃”曾带女儿参加过相关课程,感觉确有收获。她留言评论道,“丫头希望能继续!她说这样的课哪怕还有100次也不烦!”
  当前,新媒体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获知新闻资讯和热点信息、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重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也渐渐成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与时俱进的客观需求。各地、各部门这方面的探索亮点频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2012年开通“书香上海”政务微博,带动了上海的全民阅读氛围;国家数字图书馆将其服务范围覆盖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并通过计算机、数字电视等终端推出新媒体服务方式……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时期,这项重要的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旺盛,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科技创新和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成为保障全体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中国轻工业网公益广告文章页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