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顽童”段蔷做一辈子民族乐器的守护者

分享到: 更多
2014-06-18 来源:天山网

       作者:李俊
  

    八十年,对谁来说,都是一段漫长的岁月,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而在段蔷人生的长河中,八十年如同一杯烈酒,醇香中略带着苦涩,八十年是太多无法忘怀的悲苦记忆。

  段蔷,本名段希亮,出身于1943年,山西浑源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到新疆,致力于新疆民间音乐和西域古典音乐的整理收集,是新疆著名的音乐理论家。

  初见段老时,他着一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粗布衣服,戴一副玳瑁宽边眼镜。与众不同的是,花白胡子和那束被盘至头顶的长长的、发白的发髻,让人顿时产生一种神秘之感。

  段蔷从小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很小就对音乐、乐器情有独钟,然而敌人的战火并没能让和段蔷一样的少年拥有完好的少年学习时光。


  那个动荡的年代,还是十几岁的段蔷,就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是跟着私塾的同伴们一起去国外发展还是留在国内当一名人民解放军。国外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音乐音氛围是很诱惑年少的段蔷的,但是,这一去就不知何时能归。自己的故乡战火纷飞,年少的段蔷看着护城河的城墙边上,大批伤兵,心想这个时候怎能当逃兵,这个时候国家最需要人手了。那一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顿时燃烧在这个少年的内心,于是,他婉言拒接了私塾里同伴的邀请,毅然决然选择参军。

 
    豆蔻年华 异乡寻到梦

  1949年,正值豆蔻年华的段蔷随部队来到了陌生的新疆,成为新疆军区文工团的一名小提琴演奏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头听到了有人在唱新疆民歌,古老而悠长的情调瞬间将这个少年吸引住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段蔷就在自己心里暗下决心,要潜心做民族音乐研究。

  当时,南疆正缺音乐人才,段蔷聪明好学,勤勉上进,被上级主管部门看中,他被调去南疆文工团。也就从那时起,段蔷的生命轨迹就与各类民族乐器相交了,他开始搜集、整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宝。

  在一些歌舞活动中,民族乐器艾捷克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大众所不了解的是,艾捷克能发出今天这样美妙的乐音,是与段蔷的努力创新分不开的。

  十九岁的段蔷,一边教当地人识谱、学琴,一边研究艾捷克的改造。那时,除了专业的音乐知识,其它学科的知识对他而言几乎是陌生的,在领导、同事的大力帮助下,段蔷拜师请教,四个月后,改良后的艾捷克发出了美妙的声音。

  1953年,在新疆首届文代会上,改造后的艾捷克成了一大亮点,由段蔷记谱、编配的民间口传心授的维吾尔木卡姆金曲《木夏吾莱克木卡姆间奏曲》呈现在观众面前,其美妙的音韵,将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木卡姆演绎得淋漓尽致。

  艾捷克改革的成功,激发了段蔷对新疆民族乐器更高的热情。他开始痴迷于新疆民间的各种形式的乐器,并全身心地收集整理,绘成图纸,详细记录乐器的结构、性能、音色、材质、制作、用法等等。几年的功夫,他已经收集了近百首乐器资料。准备出一本书有关细节乐器的书。

  岁月在悄然流逝,雷厉风行的段蔷很快就投入到了《新疆乐器图鉴》一书的素材收集工作中。很快,难题就来了,在南疆这样以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不懂当地语言就很难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于是,段蔷决定拜师学维语。边工作边学习,聪明的段蔷很快就能用维语给文工团的演职人员讲课了。

  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段蔷白天走村串巷,和民间艺人们促膝长谈;晚上,通宵达旦地整理资料。那时候,没有照相机,他只好照着各种乐器的样子画下来,他随时都带着一把尺子,走到哪儿,量到哪儿,画到哪儿。

  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段蔷从喀什文工团调到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宣传部。此时,段蔷已经搜集、整理了大量与民族乐器有关的原始资料数据,平时走访民间艺人时,段蔷在掌握了维语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柯尔克孜语。他收集了八千多首民歌,还有很多原始的维吾尔剧资料。

  几年下来,他撰写的 《新疆乐器图志》初稿完成,也就是现在已出版的《中国·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图鉴》的原始手稿。在那时,段蔷就对很多濒临失传的乐器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工作。在他的眼中,那些已经失传或将要淡出人们视线的民间乐器是无价之宝,他一定要让这些能发出各种美妙声音的乐器“活”着,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任务,他要让后人看到或者使用那些“活”着的乐器。


  牢狱之中 拜师学习

  1958年,二十四岁的段蔷正一心扑在对民族乐器的挖掘工作上,勾勒着自己未来的美好蓝图,没想到,“右派”的帽子莫名其妙地扣到了他的头上。也就在一夜之间,他从一个音乐天才变成了劳改犯。

  就在段蔷绝望的时候,一位狱友开导他说:“学点东西吧,知识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

  黑暗中仿佛忽然亮了一盏灯。一盏指路的灯,一盏闪烁着希望的灯。


  这位狱友是一位维吾尔族学者。熟练波斯文、阿拉伯文。书被没收,喜爱文学的段蔷一心要拜他这个维吾尔族学者为师,刻苦攻读波斯文和阿拉伯文,于是段蔷象抓救命稻草一样有了精神慰藉。


每天,段蔷就是在这些鸽子“咕咕”的伴奏中,开始他一天的学术研究。喜好音乐的段蔷,每天都会与自己小提琴来个激烈的相会。

    走出牢笼 段蔷迎来了又一次的重生

  1979年春天,段蔷终于摘掉了错划二十一年的右派帽子。走出不堪回首的监狱大门时,段蔷已经四十五岁了。

  此时,国家文化部原部长周巍峙正着手进行我国文化艺术类一个浩大的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抢救、传承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学艺术最艰巨的工程,段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项工程中。

  段蔷渴望的春天来了。这个春天让心力交瘁的段蔷看到了希望,他像一只冲破了阴霾的雄鹰,展翅飞翔在蓝天白云之间。有了音乐,有了自由,他就是一只快乐的鹰,生活条件再艰苦,他也是快乐的。

  1985年底,段蔷受新疆艺术研究所委托,承担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新疆卷》和《中国曲艺志·新疆卷》两部书的编撰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又攻克了哈萨克语的难关。

  在担任主编的过程中,段蔷并没有满足于对以往搜集资料的整理。再忙,他都会抽出大量时间亲自去南北疆的各个县市,甚至乡村,他以对后人负责的态度,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编撰内容翔实、考证严密、文字扎实的集学术、史料、文献为一体的新疆特有的卷书。为此,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新疆的每一个角落,他查遍了上千种历史文献记载。

  所有的付出终究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二十多年后,段蔷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了两部各一百多万字的卷书编撰工作,为新疆人乃至想了解新疆曲艺的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不可估量的财富。


    闲暇时,段蔷会写字、绘画来抒发自己的文人情怀。

  “只要我活着,我就要让民族乐器活着”

  多年来,段蔷曾多次搬家,可是无论搬到哪里,各类书籍被他视为命根子,总是与他形影不离,即使在过去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为了填饱肚子,段蔷曾把他身上仅有的衣服都当了,可惟独舍不得卖掉一本书。

  熟悉段蔷的人都知道,段蔷有一肚子倒不完的学问,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他都能倒背如流,他才华横溢,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无论在哪样的场合,只要有他,都会给人带去欢乐和朗朗笑声。

  八十岁的人了,也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朋友们经常这样劝他。可是,老顽童一样的段蔷却说:“只要我活着,我就要让民族乐器活着,让美妙的民族音乐活着,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现在,历经半个多世纪创作的 《中国·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图鉴》已经出版。下一步,段蔷早已列好了周密的计划:《新疆音乐地理学》、《突厥语民歌民词格律概要》、《四印音列—完整音乐论》、《柯尔克孜民歌700首》、《段蔷艺术论文集》。“做音乐、乐器几十年了,感谢恩师麦苗、感谢各级领导和朋友的帮助。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顺利完成这些著作,他希望能给后人留一些有研究价值、有使用价值、有收藏价值的资料。”段蔷在采访最后说。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