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护肤品关税降低 或引“土洋战争”升级
6月1日儿童节,女性消费者似乎也得到了一份消费红包。财政部关税司宣布,自6月1日起进口护肤品关税由5%降至2%。这意味着中国对护肤品、服装、鞋靴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超过50%。
同一天,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明确规定在未来5年内,洗发水、沐浴露和护肤品等化妆品部分降税20%到35%左右,这意味着韩国品牌化妆品或将便宜50%左右。
降税红包有多大?500元可省3元
“降低关税是一种政策的信号,在实际意义上对于终端市场的影响不是很大,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消费的贡献,降税可以促进消费回流。”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对记者表示。
通常,进口化妆品除免税店外,一般贸易都要缴关税、消费税、增值税。日化行业专家冯建军告诉记者,根据化妆品的种类和产地,税率会有所不同。对于外资品牌,关税按照化妆品进口报关价征收,进口报关价一般为零售价的3%到20%,也就是说一款零售价为500元的护肤品,其报关价在15—100元之间,那么乘以5%的关税税率,实际征收税款仅为5块钱。按照新政策,护肤品关税降到2%,那就节省了3块钱,但对零售价来说是微乎其微。
记者发现,其实进口高档化妆品的高价格,并非是因为高关税。以美国品牌雅诗兰黛为例子,一瓶日霜的售价是590元人民币,但是在美国的售价则只有75美元,折合人民币465元,这一价格为中国市场价格的78.8%。冯建军给记者算了下中间的价格差:进口化妆品内外价差的诱发因素众多,除了关税等因素,进口化妆品公司在华定价之所以高,是因为大部分都是走百货专柜渠道,运作成本非常高。一瓶面霜590元,其广告和推广费用占三分之一即200元左右,同时还有销售、管理及行政费用等,税收只是很小一部分。
“国外化妆品集团每年至少花费千万在明星代言上,这将至少占化妆品价格的20%以上,再加上目前中国化妆品市场已经步入市场费用高、推广费用高、管理费用高的‘三高’时代,内外价差仅仅通过降税很难实现。”冯建军对记者表示。
外资品牌销售下滑,主动降价示好
但是,本次降税红包马上在市场掀起一轮波动。
关税下调消息发布的第二天,欧莱雅即表示将下调部分进口产品价格。欧莱雅旗下拥有兰蔻、赫莲娜、植村秀等众多品牌。欧莱雅方面对媒体表示,“尽管此次降幅对零售价影响极为有限,但公司仍决定积极响应政策,下调大部分进口产品的价格”。
雅诗兰黛、资生堂、爱茉莉和玫琳凯等品牌也纷纷表示看好此次降税带来的正面效应。能让数家外资日化品牌巨头均表示对此次降低关税“非常重视”,其实非常罕见。在2013年护肤品关税下调时,几乎所有的外资品牌都提高了价格,涨幅5%~30%,还口径一致地表示,即使关税降了但是为了维护品牌的形象和季节销售策略还是要把价格提高。
为什么两年后他们会集体降价示好呢?据了解,欧莱雅、资生堂等在华业绩并不理想。根据财报,欧莱雅中国区2014年营收同比仅增长7.7%,增速连续两年下滑,同时也打破了欧莱雅在中国区年度销售保持了13年的两位数增速纪录。资生堂则更为糟糕,中国市场仍然是资生堂表现最为疲软的市场,2014财年中国市场按固定汇率计算收入下跌4.8%,跌幅为各大市场之最。
“作为国际市场排名前列的化妆品公司,宣布降低零售价格更大程度上是对中国政府的示好。但是,他们的降价不会有太大力度,除非是消费税和增值税的降低才能对终端零售价格产生明显的影响。”冯建军告诉记者。
“土洋之争”继续,本土品牌有机会
尼尔森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本土护肤品牌发展进入“快车道”,市场增长率远超欧美和日韩品牌。2014年中国化妆品零售额达到1970多亿元,其中,增长最快的都是中国本土品牌,增长率达到10%~15%,而欧美品牌市场增长率持续大幅下跌。
珀莱雅CEO 方玉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10年间,本土化妆品行业经历了两次变革,从零售1.0时代的专营店发展黄金期,到2.0时代的小型连锁化妆品店割据时代。10年前本土品牌在“土洋战争”中几乎全线溃败而走百货专柜渠道,现在他们开始在商超和专营店发力,不断地实现品牌规模化,并逐渐扩大自身的品牌矩阵,在行业当中逐渐显露出竞争力。
“在‘互联网+’时 代,移动网购已然成为网上零售的重要渠道,本土品牌大部分都布局了电商,还根据时代特色抓住新兴消费者,例如珀莱雅联手韩国科玛、ACT等原料供应商,打造了韩雅品牌,领先引入了蜗牛霜、气垫BB等紧贴‘韩流’的成明星产品,借此占据了市场份额。” 方玉友说。
记者了解到,以上海家化、珀莱雅、相宜本草、百雀羚等为代表的本土品牌正迅速崛起,推出例如气垫BB、气垫CC等新品抢占市场,而外资中除兰蔻之外,继续保持产品全球同步“高冷”姿态,鲜少快速推出新品去适应中国消费者的举动。
“现在进口化妆品在华销售呈下滑趋势,降价促销是各品牌抢市场的手段之一。通过降税,政府把烫手的山芋扔了回去给外资品牌,化妆品牌的体量很大,能否降价潮涨起来,还是要看品牌的决心。”周婷说。
“今天的‘土洋之争’和10年前的竞争格局是完全不一样的,随着销售新渠道的兴起,现在本土品牌优势比外资更大。”冯建军说,通过自贸区,本土化妆品品牌亦有了“走出去”的机会,不排除会进行收购等策略。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