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ofo之后,摩拜单车也要冲出亚洲,走向欧洲市场

分享到: 更多
2017-06-13 来源:凤凰网

 随着中国共享单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共享单车出海早就不稀奇了。对摩拜单车来说,此前的海外布局都在亚洲范围内,而亚洲外的第一站,摩拜选择了英国。

 
据VentureBeat报道,这个月底,摩拜计划登陆英国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两座城市。据Techcrunch报道,在英国的服务将从6月29日开始正式启动,预计先投入1000辆自行车。不过,进军英国只是摩拜欧洲扩张的开始。未来几个月内,摩拜计划在欧洲覆盖100座城市。
 
这个月初,摩拜宣布接入苹果支付Apple Pay,同时支持iPhone相机直接扫码解锁。这意味着用户在微信支付、支付宝两种方式之外,有了第三种支付方式。虽然Apple Pay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并不高,但新的支付方式无疑有助于获得海外用户。
 
在摩拜之前,ofo已经率先杀入了英国。两个月前,ofo在英国剑桥推出了共享单车,但它的规模只有20辆自行车。不过,Ofo的英国业务总监 Joseph Seal-Driver告诉英国卫报,他们希望在今年年底前扩张到英国的另外三个城市。
 
作为共享单车市场上最大的两个玩家,摩拜和ofo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今年1月,摩拜宣布从腾讯领头的新一轮融资中获得2.15亿美元,随后的3月,ofo也宣布获得DST领投的4.5亿美元。根据36氪昨日的报道,The information和彭博分别报道称,摩拜和ofo正分别寻求新一轮6亿和5亿美元融资。除了资本大战,二者在海外布局、投放数量和市场份额上的追逐战也同样激烈。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摩拜用户超过1亿,已进入全球90个城市,每天提供超过2000万次出行服务,运营超过500万辆智能共享单车。
 
ofo官方则宣称,目前已在全国100座城市投放了近600万辆小黄车。在布局海外上,今年3月,摩拜登陆新加坡;此前,ofo早已登陆了美国、英国、新加坡;ofo称其目标是再下20个国家(包括日本、西班牙、法国、德国和菲利普)。
 
除了摩拜和ofo,从2015年以来,小蓝车等多家共享单车企业也都在布局海外市场,目前小蓝车已经登陆了美国和英国。Ofo CEO戴威谈到共享单车为何纷纷出海时表示,人们对短途代步工具的需求仍很大,这种需求不分国界,中国企业出海是一个大趋势。
 
这种扩张的想法听起来虽然很美,但是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说,真正的落地并不容易。毕竟每个国家在人口密度、单车管理、骑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差异。对于摩拜来说,要去到文化、人口密度和社会环境和亚洲差距甚大的英国市场,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一方面,落地城市的需求。对于共享单车来说,只有运营城市有足够的密度,才会有足够的骑行需求,在公共交通较为完善或出行距离相对较远的城市,人们的骑行需求可能都不高;这种情况下,小规模投放的投入和产出很难成比例。比如,此前号称已大张旗鼓进入新加坡的ofo和摩拜,在新加坡的遭遇却不太好。
 
根据36氪此前报道,在新加坡,这两家共享单车不仅车辆少的可怜,也根本没人骑。原因是是新加坡的公共交通设施特别完善,自行车不太有用武之地。同时,东南亚的高温和多变天气,让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速度更快的电动车和摩托车。在欧洲的很多城市,尤其是英国,除了公共交通完善,通常都有政府部署的有桩单车。是否真的存在共享单车需求,需要进一步考察。
 
另外,各国的政策通常有很大差异,这需要企业根据不同地区的法规进行具体分析。比如,为了街道美观和通行秩序,很多欧洲国家要求单车企业先申请牌照后再投放车辆,这和国内先投放车辆再申请牌照很不相同。另外,在具体的法规上也有很大差异,比如英国法律规定,夜晚骑车不开启车辆的照明灯将被视为违法。
 
对于摩拜等共享单车企业来说,进入英国或欧洲市场,巨额的运营维修费用和造车成本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美国本土企业难盈利的重要原因。
 
公开数据显示,美国每制造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是300美元,约为我国的3倍,而欧洲的公共单车成本也很高,拿巴黎公共单车Velib来说,平均车辆成本在750欧元左右。对于摩拜来说,如果考虑将单车运输到海外,则需支付高额关税,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政策规定,欧洲目前向中国进口的自行车征收48.5%的反倾销税)
 
可见,对于摩拜等共享单车企业来说,进军海外的想法固然美好,但并不容易。在进入一个市场前,除了需要遵守当地规则,还需要对当地人们骑行文化、城市道路、交通设置、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之后,再来选择投放城市、订制适用的车辆。另外,在本土化进程中,除了以上这些外在因素,还需要对自行车的外观设计、使用体验、APP研发、支付等方面进行调整。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