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智能鞋的未来 革新和颠覆之路

分享到: 更多
2016-05-06 来源:中国皮革协会


 


        可穿戴智能装备究竟有多火?看看你身边有多少朋友搁置了原来心爱的手表,戴上了智能手环?刷一下你的微信圈,看看有多少人在晒自己的运动数据?怀着几分好奇和几分怀疑,你是不是也忍不住给孩子买了双有定位功能的鞋?可穿戴智能装备的出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早在2006年Nike和Apple即联合发布了Nike+ iPod智能可穿戴设备,但是当年赚尽眼球的Nike+却没有真正火起来。近两年来,伴随分享经济和虚拟社交在中国大行其道,智能鞋崛起的苗头初显。包括互联网巨头、传统鞋企,甚至大型跨国企业纷纷试水智能鞋领域。Google、Nike、Adidas、李宁、361°、智标科技、双驰、完美、云朵、幻橙……国内外各种知名不知名的企业都展开了在智能鞋领域的探索。

  然而,在智能鞋表面的风光背后,仍然难逃用户吐槽的命运——“定位太不准了,要是孩子真丢了怎么可能找着?”“真要命,关键时刻没电了!”“连最简单的距离都测不准了,这算是高科技吗?”“谁能想到鞋子也会死机?”……本来就是乘着科技的东风而生,但是当用户穿着的体验感离高科技相差十万八千里以后,智能鞋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商家炒作的噱头,而仍然乐于买单的消费者则是带着娱乐和趣味的心态做着第一回吃螃蟹的人。

  3月18日,市场研究公司IDC公布报告称,预计到2016年底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1.10亿,同比增长38.2%。值得探究的是,在这个诱人的大蛋糕中,智能鞋究竟能分得多大的一杯羹?高科技能否被信任,是否只是智能鞋的噱头?智能鞋发展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独特性为何却成为羁绊?

  根据ID公布的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服装、眼镜、鞋类)在2015年增长了171%,总销量达到7800万台。其中Fitbit 2015年售出约2100万台设备,小米2015年售出约1200万台设备,Apple Watch2015年售出约1060万台设备。分析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全球热销主要得益于产品可“show”、生态成熟、巨头引领三要素的支撑。


  “智能鞋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针对不同的人群可以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李宁运动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永佳博士表示:“智能鞋产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穿着及潮流。2016年是大数据年,智能可穿戴硬件记录的运动习惯相关数据对于消费者和品牌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一方面能够提供给消费者更好的运动评测或其它训练相关的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对于品牌来说也能通过大数据的整合给消费者规划更好的产品及服务。比如我们从数据能看到跑步人群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运动路线,可以考虑在这些区域开设店铺或搞一些互动活动,让消费者能更近距离地买到产品和体验服务。”

  在可穿戴智能装备中,智能鞋目前并不是出货量最大的,但其独特性却无可替代。在智标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卫东的眼中,智能鞋与其它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区别在于双足行走的压力能够转换为电能,从而具备了自发电能力。“虽然手的晃动也能带来一点动能,但这是微乎其微的,根本没法满足大功耗智能硬件的能源供给。正因为这个原因,我认为智能鞋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可能会超越其它的智能装备。”

  遗憾的是,这一独特性并没有让智能鞋从可穿戴智能装备中脱颖而出,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鞋仍然跟其它可转戴装备一样,以更换电池或者是充电作为其补充电能的方式。同样是换电池和充电,智能鞋哪能拼得过其它智能装备呢,毕竟给臭烘烘的鞋充电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而智能鞋所谓的智能,也无非是定位、计步这样一个智能手环就能搞定的功能,智能鞋在市场上的尴尬处境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走路产生能量,无需充电”,本应成为卖点的智能鞋的独特性却成为其发展最大的瓶颈,目前研发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李宁运动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永佳博士表示能够通过人体运动来自发电的智能鞋是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李宁品牌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但是由于智能硬件的功能越丰富越强大,则耗电量需求越大,现在通过行走、跑步或骑车等运动储存的电力暂时还无法完全满足智能鞋巨大的能耗需求。

  2015年初,英国《镜报》曾报道过德国的研究者研制出一款自动系带鞋,鞋内安置有能量收集系统,可以把穿用者运动的能量转化为电力。鞋内的“摇摆采集器”安置于自动系带鞋的底部,当穿用者的脚因运动而摇摆,则会使传感器内的磁铁在线圈之间移动,从而产生电流,“摇摆传感器”就会收集储备这些能量供鞋子使用。但它在能量收集方面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仍在改进他们的工作效率。

  在国内,进行智能鞋自发电技术深入研究的科技公司可谓凤毛麟角,能实现市场化量产的产品更是可遇不可求。处于此领域领先者的微软的合作伙伴智标鞋业科技有限公司历经十几年的探索和沉淀,利用人们在穿鞋走路时产生的压力形成磁力线切割原理,在鞋内获取源源不断绿色能源,免除了用户频繁为智能硬件充电的困扰和不便,现在已研发出自发电的智标第一代户外智能定位鞋,并将于年内投入量产。据悉,这个新产品专为户外旅游、野外工作、军事等领域人员特制,不仅舒适防滑,还可随时掌握穿鞋人的活动轨迹,具备紧急定位报警功能,甚至可以为手机等小型智能设备应急充电。另外,智标科技专为保障儿童和老人安全研发的普及型智能定位鞋也将于近期发布。

  消费者的痛点在哪里?

  智能鞋是一个跨领域的产品,它的基础是鞋,但又承载了智能科技产品的特性,但纵观市场上几十种智能鞋产品,基本都停留在“智能概念”方面,在产品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续航时间、智能硬件和制鞋工艺的匹配、舒适度和外观等等。

  消费者对于智能鞋的期待,既希望其舒适、美观、时尚,符合鞋的基本功能,又希望它的智能化能实现计步、定位、保健、医疗甚至更加强大的延展性功能。在如此高的期待之下,最核心的还必须保证鞋的安全性和质量的稳定性,毕竟鞋跟其它可穿戴装备不一样,它得适应各种天气变化和恶劣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刮风下雨,是在摄氏40度的高温还是零下30度的低温,是在路况条件好的城市道路还是在道路崎岖泥泞的山野小道,装载了智能模块的鞋必须适应各种考验,正常运作并确保穿着者的安全。这样的智能鞋,对技术的要求可谓高,而确保其质量和安全必须要有相应的标准。

  “鞋产品的行业标准已经十分完善,但是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鞋产品并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尤其是低端产品的质量很让人担忧。智能鞋的定义还比较模糊,任何一个智能模块或者是功能搭载到鞋上都可以被称作智能鞋,所以产品可以实现万千种变化,要制定针对性的标准有一定难度。行业标准中暂时还没有针对智能模块这种配件的标准,智能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和功能不稳定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国皮革协会制鞋专委会的主任路华表示。


  “过去我们规定在鞋的内部不允许有电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鞋标委也在跟国标委沟通做出相应的调整。”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制鞋标准检测处处长、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戚晓霞表示:“对于可穿戴装备增加电子配件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需求,从标准的角度当然需要增加这方面的规范。我认为智能鞋的标准制定是有可行性的,但是必须就其技术要求拿出相应的标准草案,如何甄别此类产品的好坏,如何检测,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问题。但总体来看,这类产品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仍是一个未知数。”

  中国可穿戴联盟秘书长杨昕表示,对于企业来讲,标准的缺失会使得可穿戴设备难以拓展到医疗、养老、儿童跟踪定位等社会热点领域,直接限制市场的快速发展。由于可穿戴设备需要使用者长时间佩戴,可穿戴设备的安全与质量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其普及的重要因素。可穿戴设备本身、电池、电源适配器的安全性,无线连接、电磁兼容、有害物质的使用需要进行全方面的认证评估,以最大化减少可能给用户造成的危害。同时,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软件的缺陷等问题都值得考虑,尤其是植入性的产品,更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需要由行业标准进行规范。

  2015年3月,中国可穿戴联盟曾组织召开了《中国可穿戴联盟标准》闭门工作会,联盟发起工信部共同探讨可穿戴标准体系,促成业内标准的建立。但标准的制定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众多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校的共同参与,现在智能鞋的标准制定还处于探索阶段,业界领先的企业也是在鞋的生产方面参照鞋的行业标准,在智能模块硬件的生产方面参照工信部的手机标准。

  智能鞋的春天何时到来?

  谁也不会质疑智能鞋的发展潜力,但是智能鞋的下一站在哪里?挖个洞装个蓝牙,配置个计步或感应器,这些真的是用户对智能鞋的期望吗?在与其它可穿戴产品功能重复的情况下,智能鞋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蓝海吗?消费者的痛点究竟在哪里?

  “在不改变用户生活和使用习惯的基础上,真正能感知脚的问题,解决脚的问题,将传统制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在具备自发电基础上结合安全、健康、运动感知、医疗的智能功效的好鞋子才是用户真正所需,这也是让消费者为智能鞋买单的真正痛点所在。”陈卫东认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产品只是隔靴搔痒,并没有抓住消费者真正的痛点,其所谓的智能功能更是让人质疑。比如儿童防走失定位鞋一是定位不精准;二是只靠位置坐标也很难把丢失的孩子找回,没有政府资源的支持,没有物联网的全方位数据整合和一体化联动,找人无异于大海捞针,竹篮打水一场空;三是频繁充电和无法持续供电可能让智能鞋在关键时刻失去信号。

  从市场整体来看,目前研发智能鞋的主体一部分是科技公司,但是在制鞋工艺和技术的适配方面难称专业,二是传统鞋厂,但他们在智能科技和互联网应用方面又是门外汉。只有强强联手,资源融合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

  智能可穿戴装备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李宁运动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永佳博士指出在智能可穿戴装备的研发上,李宁品牌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各方行业内领先的智能硬件生产商展开合作,他举例说:“当研发一款能实时监测心率的耳机的时候,我们会跟专业的耳机生产团队共同研发;如果你在篮球智能硬件方面做得专业,我们可以就篮球相关领域的产品展开合作。目前我们正研发的一款能实时监测跑步落地方式的鞋垫,就是跟曾在哈佛大学专门研究跑步姿态相关课题的团队进行合作的。”

  智标鞋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卫东表示:“高科技公司可能没有传统鞋企的渠道和快速生产能力,而鞋企又缺乏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我认为要用传统卖货的思维来销售这样一种创新产品是不太可行的,因为它不是一种传统的产品。传统的鞋在销售完成的那一刻与消费者的连接基本就终止了,除非鞋有质量问题,但是智能鞋在销售完成的那一刻与消费者的连接才刚刚开始,消费者的脚型数据、运动轨迹等等的种种数据都在你的数据库之中,这种本质的区别决定了它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来定位、销售和服务。”

  国外有众筹研发并销售智能鞋的先例,国内也正在孕育智能鞋孵化平台。智能鞋孵化平台由莆田鞋业协会作为支撑,利用当地的鞋业资源,包括双驰企业以及来自上海、深圳、福州的软件团队支持,主要目的是让鞋企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摆脱大多数中小鞋企对外贸订单的依赖,提高鞋企的科技竞争力。

  据了解,这个孵化平台已经为5家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向他们开放鞋子的设计、制造以及销售的资源。莆田当地的鞋企双驰企业已经与这些团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预计在今年将新的智能鞋产品投入市场。

  智能鞋科技公司与传统鞋品牌的强强联手才能带来智能鞋领真正的腾飞,但是关键在于两者必须对消费者的诉求达成一致并建立共同的目标——制造满足消费者真正需求的智能鞋产品,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而不是制造一时的风潮。

  “来自两个不同领域的企业牵手合作并非易事,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产品的认知不同,目标不同,造成了合作的诸多障碍。我们希望更多的传统鞋企能够打破成见,在互联网+时代接纳新思维,与技术公司携手,潜入智能鞋这片新的蓝海。智能鞋既是传统鞋产品,也是新时期的互联网产品,这两种特性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考验不是来自于产品,而是后期技术支撑和服务,软件和硬件都需要维护和升级,消费者的诉求可能会变化并提升,需要一个强大的技术和服务团队去跟进,这需要资金和技术多方面的支持。只有把跟消费者的痛点真正抓住了,让消费者满意了,智能鞋产品才能说真正成功了。” 智标鞋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卫东的观点语出惊人却极具说服力。

  对于智能鞋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以穿着人群分类提出了崭新的视角,他认为智能鞋在针对老年群体的保健医疗鞋、防丢定位鞋、智能加热鞋;针对运动群体的户外健康鞋、智能运动鞋、定位登山鞋;针对儿童群体的安全定位鞋、健康矫正鞋、虚拟游戏鞋;针对女性群体的智能减肥鞋、百变智能增高鞋;针对军事领域的动态数据训练靴、数字一体化作战靴等产品领域都将大有可为。

  设想,如果有能治疗脚气或是其它对健康有益的智能鞋产品出现,如果真的能依赖定位鞋找到丢失的老人和孩子,如果智能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娱乐还有科技带来的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如果智能鞋的数据能真正与物联网连为一体,我们又何必担心没人为智能鞋买单呢?当那一天到来之时,我们也将真正迎来属于智能鞋的春天。作者:梁玮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