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行业的“颠覆者”,一定在玩具行业之外

分享到: 更多
2016-12-26 来源:中外玩具网

    摩的是深圳的一种交通工具,常见于深圳的各个地铁出口,5元起步,一般解决人们3-5公里左右的出行需求。和北方的三蹦子属性类似,只不过一个是摩托车一个是三轮车。今年10月份,摩拜单车登陆深圳。不过两个月,摩的师傅的生意已经大为冷清,出地铁的人们纷纷打开手机,打开地铁口的摩拜单车、oFo、小鸣等共享单车。因为摩的生意被抢,有些气不顺的摩的师傅甚至暗中破坏共享单车。可以说,短短两个月,共享单车就极大的破坏式的颠覆了摩的行业。

这可怕的一幕会不会在玩具行业上演呢?

我认为:会,一定会!如同摩的被共享单车干掉一样,传统玩具不会被玩具企业颠覆,一定会被玩具行业之外的玩家变革,最有可能的就是苹果、亚马逊、腾讯、百度为代表的这一类高科技企业。


苹果的iPhone让很多游戏机厂商日子很难过,iPad不经意间成为数字出版发行的巨头,让新闻出版企业更加雪上加霜。谷歌是一家搜索公司吗?但其实谷歌90%多收入来自于广告,2015已经排全球第一,令传统广告公司黯然失色。谷歌还在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生产手机、人工智能……亚马逊,从一家图书销售网站做起,然后拓展成一家全球电商网站,还是一家像苹果一样的手机、平板、电子书制造商,爱迪生一样的公共设施提供商,Netflex一样的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兰登书屋那样的图书出版商,派拉蒙那样的电影公司,《巴黎评论》那样的文学杂志。这些科技公司已经颠覆了新闻出版、广告、音乐、手机、电影等众多行业,下一个会不会是玩具行业呢?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玩具企业面临的竞争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以前的竞争是各个玩具厂商之间的互相竞争,都是在同一纬度。现在,竞争公司很多是从行业外杀进来的,他们的战略、理念、商业模式、盈利方式、产品等各方面与传统玩具企业迥然不同,实施的是降维打击,就像滴滴干掉了交通广播电台。现在司机们天天聚精会神听打车软件信息,生怕错过一单生意,哪有闲情听电台呢?交通广播电台也许想过N种死法,唯独没有想到这种。所以,如果玩具行业如果被做手机的苹果或者做电商的亚马逊颠覆,一点不令人惊奇。

在跨界的今天,玩具企业面临的竞争是无边界的。任何行业都有可能杀入玩具领域。比如,做游戏和AR技术的摩艾客做出了AR益智玩具:朵拉爱冒险AR读本、AR地球仪等。麦当劳开始卖起玩具,根据尼比斯研究统计,卖汉堡的麦当劳其实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经销商,因为麦当劳每年通过其全球 3.5 万家门店向外输出 15 亿只玩具。


这种外行的降维打击非常可怕的,有可能引发颠覆式的破坏。智能手机干掉数码相机是一个经典案例。iPhone出来后的十年,数码手机出货量降到顶峰时期的十分之一,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谷歌地图在出来18个月后,就夺走了导航仪的85%市场份额。


所以,当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其公司CEO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震惊的话语:我们并没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正如《三体》中的经典名言:毁灭你,与你何干。

玩具产业可能被各种新兴产业颠覆,如果不主动突围没准就像诺基亚一样遭遇没顶之灾。在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大变局时代,即时是市场数一数二的玩具巨头,其曾经的优势也无法持续稳定,同样面临随时被颠覆的危险。一不留神,外行就可能猛然跨界杀入玩具业,夺走大片的客户和市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的需求是无边界的,那些致力于不断满足客户各种需求的企业自然会不断跨界,打击到一个又一个不思进取的传统企业。因为这是一个资本为王的时代,手握巨额现金的巨头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很快进入任何一个行业。因为社会化分工不断细化,生产制造的外包越来越容易,真正值钱的地方在品牌、创意、设计、专利,在于整合资源,有庞大用户、有知名品牌、有先进科技的企业可以借助已有资源轻松打败固守传统的玩具制造、销售企业。

本质上,任何消耗消费者时间的产品都是有竞争关系的。因为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就是24小时,花了更多时间在微信上,就会更少时间在游戏上。企业竞争的是用户时间,所有企业都可能是竞争对手。从这个角度看,玩具企业的竞争对手是非常多的,也许有一天会面临从未想到会是竞争对手的竞争对手。

 那么,玩具企业如何面对这种无边界的竞争呢?自我革命。与其让其他人来颠覆自己,不如自己颠覆自己,就像微信和QQ竞争。玩具企业要紧盯消费需求变化,不断思考如何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不断创新。除此之外,一切都可以变化。玩具老板们必须关注全球科技变化,快速识别出哪些技术会对行业造成重大影响,然后快速做出反应。玩具设计人员要多和不同行业沟通,考虑跨界合作的可能,即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大的玩具企业必须瘦身,拆分组建各个小的项目小组,保持灵活快速的响应,始终把自己当做创业企业而不是成熟企业。

几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悟到了: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玩具企业面对变化的唯一对策就是拥抱变化。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