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美的家电双雄齐推债务融资 合计规模380亿元

0
2020-03-02 来源: 新浪财经

     格力电器3月1日晚间公告,公司拟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合计额度不超过180亿元,主要用于公司及下属公司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支持项目建设等生产经营活动。

    此前不久,美的集团也已公告,拟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申请注册发行总额不超过200亿元的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将用于满足公司生产经营需要。

    格力电器原控股股东格力集团2019年第一期中期票据的票面利率3.7%,公司评级AAA。因此,相对于银行授信,债务融资工具具有明显的利率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金成本。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房地产等固定投资短期受阻,进而会影响家电销售。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此时选择债务融资工具,有助于其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齐推债务融资

    3月1日晚间,格力电器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拟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议案》。为拓宽公司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提升公司流动性管理能力,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资金需求,格力电器拟申请注册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下合称“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将根据经营情况、金融市场行情等因素择机一次或分期发行。

    格力电器债务融资工具拟注册额度合计不超过180亿元,其中拟注册超短期融资券的规模不超过100亿元,短期融资券的规模不超过30亿元,中期票据的规模不超过50亿元。

    仅仅3天之前,格力电器的主要竞争对手美的集团也已公告,拟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申请注册发行总额不超过200亿元的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将用于满足公司生产经营需要。

    美的集团此次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品种包含超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两种,发行规模均不超过100亿元,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有效期内择机一次或分期发行。

    为何要融资?

    Wind数据显示,格力电器此前并未有注册发行债务工具的记录,美的集团2016年曾发行20亿元超短期融资债券,2011年之前也曾多次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规模在5亿~20亿元。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格力电器还是美的集团,从未如此大规模地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这两家公司,是市场公认的大蓝筹,经营稳健,现金流良好,资金储备充足。

    2019年三季报显示,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报告期内财务费用分别为-13.96亿元、-21.14亿元,利息收入大于利息支出;期末货币资金分别为1362亿元,美的集团524亿元。因此,对于格力电器、美的集团为何在此时推出百亿规模以上的债务融资?有分析人士表达了疑惑。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美的集团、格力电器均为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而且均有雄厚的资金储备,为何选择债务融资工具,令人费解。刘步尘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家电行业的影响是短暂的,长期看影响并不会很大。

    在公告中,两家公司均提及,申请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有助于优化融资与资金结构,也就是可以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是,格力电器原控股股东格力集团曾在2019年发行中期票据,规模13亿元,发行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3.70%,公司评级为AAA。当时,格力集团的主要资产,正是格力电器。天风证券发表的研报认为,参考格力集团案例,同为白电龙头的美的集团大概率也会有AAA评级,且在目前市场化利率下降较快的大环境下,发债利率有望更低。根据目前市场中的AAA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情况,超短期融资券利率有望低于2.8%,中期票据利率有望低于3.4%。央行日前公布的2月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一年期为4.05%,五年期为4.75%。对比来看,选择债务融资工具确实存在一定优化资金成本的空间。

    美的集团此前还公告,拟在12个月内,以自有资金回购不超过8000万股且不低于4000万股的社会公众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65元/股,预计回购金额不超过52亿元。美的集团一边回购,一边发债融资,的确令人疑惑。恰在近期,飞利浦开始对其家电业务进行评估,有报道称出售价格可能超过30亿美元,很可能会吸引包括中国家电制造商在内的亚洲买家以及私募股权公司的兴趣。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0亿元,与美的集团此次发债规模接近,引发猜想。在公告中,美的集团也表示,申请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目的包括“保证公司产业规划有序实施”。不过,此种猜想仍处于传闻阶段,未得到官方的证实。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2019年底曾表示,将在珠海横琴建立总部大厦,在这里搞研发和人才培养。同样有未经证实的传闻称,格力电器此次发债与此有关。在公告中,格力电器也表示,申请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目的包括“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资金需求”。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