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自行车赛事释放体育供给新动能

分享到: 更多
2018-03-2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准确把握了体育产业强势增长的态势,着力推动供给侧发力,坚持通过补短板降成本和提质增效的办法来释放新动能。
抓住体育产业强势增长的有利时机。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体育产业表现出“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据AT科尔尼咨询公司统计,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主要经济体的体育产业增长都跑赢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美国体育产业增速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1.9倍,英国是3.8倍,法国和德国都是3.5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墨西哥分别为1.7倍和3倍,我们的亚洲邻居印度和日本分别为2.1倍和3倍。
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也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强劲增长。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体育产业数据显示,2010~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200多亿元增至5500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接近20%,是同期GDP平均名义增速的1.8倍。
《行动方案》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政策效果。
突破供给侧为主的瓶颈制约。尽管我国体育产业持续强势增长,但总量仍然偏小。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的比例,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通常水平,甚至低于巴西等与我们处于相似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前述第四次全民健身状况调查的数据,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中,只有2%的人由于认为“没必要”而不参加体育锻炼。换言之,高达98%的被调查者都认为体育锻炼有必要。既然体育人口在增加,体育消费在增长,并且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也很强烈,那么中国体育产业占比偏低的主要原因,一定是出在供给侧。总体上看,居民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没时间”。这显然是缺乏必要的运动常识,或者说,是体育的供给没有以适当的方式,让人们认识到其需求的满足,并不真的存在时间上的困难。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没兴趣”,这主要是与体育供给的方式比较单一、形式乏味枯燥有关系。
缺乏场地设施是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三大原因,也是排在首位的客观原因。这更是供给侧存在短缺所造成的问题。相对而言,开展马拉松、自行车这样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及赛事,受到场地供给不足的限制较少,参与门槛较低,而社会认知度较高,因此出现了比足球等项目更快的发展。
释放新动能要靠补短板降成本和提质增效。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看,马拉松、自行车等赛事的服务保障存在明显短板。因此,《行动方案》提出的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做好赛事服务保障”,通过出台竞赛表演业指导意见、制定马拉松办赛和活动指南或规范、研究出台马拉松、自行车等赛事规划、加快制定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办法等具体措施,着力破除制约供给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第二项重点任务“完善支持政策”中,制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大型群体性体育赛事的具体方案、推动建立按照市场原则确立的体育赛事转播收益分配机制,也是从补短板的角度扩大赛事供给的有效举措。
降成本也是供给侧发力的必然要求。融资难、融资贵,安保收费不规范、标准高,是举办赛事活动所面临的最突出的成本问题。赛事运营企业通常为轻资产公司,申请银行贷款缺乏符合条件的抵押物或担保。赛事运营周期长,品牌培育和资金回流慢,容易出现财务投资人短期获利后退出的问题,影响股权的适度稳定性,也不利于运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不少地方,赛事安保服务存在垄断现象,市场竞争不足,收费标准较高。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行动方案》第二项重点任务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和制定合理的赛事活动安保标准这两组措施,分别从降低融资成本和安保成本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行动方案》的第三项重点任务“推动规范发展”,涵盖与赛事相关的信用体系建设、监管意见出台、市场秩序维护及基础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的具体方案,也是从供给侧切入,旨在提高赛事供给质量、增加赛事供给效能的要求。
由于精准抓住了供给侧的主要矛盾,并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因此可以预见,如果《行动方案》部署的重点任务能够落实到位,能够如期实现到2017年底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超过500万人次,马拉松和自行车赛事带动各类消费双双超过200亿元的主要目标。相应的成功经验,还可以向其他项目和赛事推广,让体育产业的供给新动能在更大范围、以更大强度释放出来,进而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的巩固贡献新的力量。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